清晨的深圳湾,风裹着咸湿的海味掠过栏杆,有老人坐在石凳上看浪,手里攥着一朵晒干的白菊——那是去年海葬时留下的纪念品。对于想让亲人以“海”为归处的深圳家庭来说,海葬不是冰冷的流程,是一场带着温度的“送最后一程”。今天把亲身体验过的报名全流程拆开来,慢慢说给你听。
先找对“门”——深圳海葬的官方报名渠道就两个,要么登深圳市民政局官网,在“政务服务”里点“殡葬服务”,找到“海葬申请”入口;要么打开“粤省事”APP,直接搜“深圳海葬服务”,点进去就是申请页面。别信那些第三方链接,官方渠道最踏实。
接下来备材料,不用慌,就四样:家属身份证(代办的话要带代办人身份证)、亲人的死亡证明(医院开的或者派出所销户证明都行)、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户口本、结婚证或者出生证)、殡仪馆出具的骨灰领取凭证。注意哦,骨灰盒得用可降解的——提前跟殡仪馆说要“海葬专用骨灰盒”,他们会帮你准备,不用自己买。

填申请的时候,慢慢来,信息别填错:亲属姓名、身份证号、死亡日期要准确,联系电话留常用的(后面通知全靠它),还有选择“海葬批次”——深圳一般每月有1-2批,选最近的就行,实在赶不上也能改时间。提交之后,等3-5个工作日,手机会收到审核通过的短信,里面有集合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记得存好。

到了集合那天,早15分钟去——通常集合点是深圳湾体育中心西门或者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停车场,门口有“海葬服务”的蓝色牌子,很好找。签到时要带身份证和审核短信,工作人员会给你发一份纪念册(里面有亲人的海葬编号)、一朵白菊和一包可降解的花瓣。别忘穿深色衣服,风大的时候加件外套,海边早上凉。

登船后的流程很温和:船慢慢驶出港口,广播里会放轻缓的音乐,工作人员会讲注意事项——比如骨灰要放在脚边,别举太高;撒花瓣的时候轻一点,别刮到旁边的人。到了指定海域(一般是离深圳湾10海里的外海),船长会停船,仪式开始:先默哀3分钟,然后工作人员会帮你把骨灰盒轻轻放进海里(可降解的盒子会慢慢沉下去,不会污染海水),接着大家一起撒花瓣,有的家属会轻声说“慢走”,有的会把亲人的照片举起来,让海风再“看”一眼。整个仪式大概40分钟,没有繁琐的环节,只有安安静静的思念。
最后说点贴心提醒:如果亲人的骨灰还在殡仪馆,提前1天联系殡仪馆“提灰”,别忘带骨灰领取凭证;当天带包纸巾,海风会吹得眼睛酸;要是有老人一起,提前跟工作人员说,他们会安排靠前的座位,方便登船;还有,深圳海葬全程免费——船费、纪念品、可降解骨灰盒都不用花钱,别信任何收费的说法。
其实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声汽笛:船往回开的时候,有人站在甲板上望着海,手里的白菊花瓣飘进浪里——没有墓牌,没有坟茔,但深圳的海会记住每一个名字:风会把思念吹成浪,拍在深圳湾的礁石上;雨会把牵挂落成露,沾在红树林的叶子上;甚至某天去海边散步,踩碎的浪花里,会忽然想起亲人笑的样子——原来海葬从不是“失去”,是把亲人的身影,藏进了这座城市最温柔的风景里。
如果你也在准备这场“海上的送别”,不用怕麻烦——流程里的每一步,都是这座城市给你的温柔:有人帮你核对材料,有人给你递热水,有人在仪式上轻声说“节哀”。深圳的海从来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在一起”——就像小时候,你牵着亲人的手去看海;换海牵着亲人的手,陪你度过每一个看海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