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码头飘着淡淡的桂香,张阿姨攥着父亲的死亡证明站在“殡葬服务咨询台”前,额角的白发被风掀起来——这是她这周第三次来,就想把“家属免费”的事儿问得透亮。

“姑娘,我爸是罗湖户籍,我是他女儿,带我闺女和女婿来,算不算免费?”张阿姨把身份证推过去,指尖还沾着早上熬粥的米香。工作人员笑着点头,抽出一张粉色告知单:“您和闺女、女婿是直系亲属,最多3人能享受免费服务。”她指着条目数,“包括往返码头的大巴、登船票、可降解骨灰罐,还有刻着叔叔名字的琉璃纪念牌。”

申请流程比张阿姨想的简单。跟着工作人员指引,她打开“深圳民政”公众号,点“殡葬服务”选“海葬申请”,上传父亲的户口本、死亡证明和自己的身份证,没半小时就填完了。“一般3个工作日审核过,到时候发短信通知集合时间。”工作人员把一张便民卡塞进她手里,背面印着咨询电话。

回家路上,张阿姨翻出父亲去年钓鱼的照片——他戴草帽举着鲈鱼,笑得眼睛眯成缝。“爸,咱们去深圳湾当邻居好不好?”她对着照片轻声说,公交晃了一下,手机差点掉下去,她赶紧攥紧。

深圳市海葬几个家属免费-1

审核通过的短信周三就到了。集合点在福田殡仪馆门口,大巴车旁的工作人员举着“海葬服务”的牌子。张阿姨抱着父亲的竹编骨灰盒,盒子上编着梅兰竹菊,是父亲生前攒的。司机帮忙把盒子放进后备箱,提醒她:“路有点颠,您坐前面吧。”

深圳市海葬几个家属免费-2

船开出去时,太阳刚爬上云层。工作人员捧着银色托盘走来,里面是三个刻着“李建国”的琉璃牌。“等下撒骨灰用可降解纸罐,我们会放《月光奏鸣曲》,您有话跟叔叔说,小声念就行。”张阿姨摸着琉璃牌,里面的贝壳闪着光——是从深圳湾捡的,像父亲钓过的海浪。

到了指定海域,船慢慢停稳。张阿姨接过纸罐,把骨灰轻轻倒进去,女儿帮她盖好盖子,女婿扶着她走到船舷边。“爸,我带了您爱吃的花生。”她把纸罐放进海里,看着它沉下去,阳光穿过海水,把纸罐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父亲的手。

工作人员递来温水,张阿姨喝了一口,望着远处的深圳湾大桥。“过两个月有红嘴鸥飞来,叔叔能和它们作伴。”工作人员说。张阿姨笑了,掏出花生剥了一颗放进海里:“爸,别跟鱼抢啊。”

深圳市海葬几个家属免费-3

回去的路上,张阿姨摸着琉璃牌,里面的贝壳闪着光。女儿说:“妈,下次带爸爸爱吃的橘子来。”她点头,望着窗外的海水,风里飘来桂香,像父亲生前种的桂树。

其实深圳海葬的免费政策里,藏着很多贴心细节:非直系亲属参加每人收200元服务费,独居老人没家属可找社区开证明请志愿者陪同,线上申请不通可以线下找工作人员帮忙——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条文,是工作人员跟家属一句句解释的“贴心话”。

就像张阿姨说的:“本来以为海葬冷清,没想到有这么多温暖。我爸走得安心,我们也踏实。”深圳的海葬从不是终点,是一场“温柔的告别”——那些免费的名额、可降解的容器、刻着名字的琉璃牌,都是为了让亲人的最后一段路,走得更暖一点。

风又吹起来,张阿姨把琉璃牌贴在胸口,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一片海的颜色。她望着海水,轻声说:“爸,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