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盐田双拥码头飘着淡淡的海腥味,王姐抱着用红布裹着的骨灰盒站在栈桥上,志愿者小陈递过来一杯温热的姜茶:“阿姨,船还有20分钟到,先喝口茶暖暖。”这是深圳大多数海葬家庭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往东南方向航行40分钟,便是深圳唯一的官方海葬区:大鹏湾海域海葬区。

很多人不知道,深圳的海葬地点藏在大鹏半岛的臂弯里。打开地图看,大鹏湾北接大亚湾,南连香港东平洲,海葬区刚好选在“浪静风平”的海域——这里远离深圳港主航道,水流速度稳定在每秒0.3米左右,既不会让骨灰被快速卷走,也不会造成海域污染。更巧的是,海葬区正对着大鹏半岛的排牙山,晴天时能看见山顶的岩石像一排牙齿,守护着这片“蓝色墓园”。

“我儿子生前最爱来大鹏冲浪,说这里的海是‘有温度的’。”王姐摸着骨灰盒上的冲浪板贴纸,声音轻得像海风,“之前找了半个月海葬地点,社区居委会的小李告诉我,大鹏湾的海葬区是民政局特意选的,就是为了让亲人‘回到喜欢的地方’。”乘船前往的路上,海水从浅蓝变成深蓝,偶尔有白海豚跃出水面,船上的家属都会轻轻惊呼——好像那是逝者递来的“回信”。

深圳市海葬地点在哪儿-1

其实深圳的海葬服务早就“藏”在便民细节里。想了解海葬地点的家庭,不用翻遍网页,只要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问一句,工作人员会递上一张印着“大鹏湾海葬区指引”的卡片,上面写清了集合地点(盐田双拥码头)、联系电话,还有注意事项:比如台风季(5-10月)要提前3天确认船期,比如撒骨灰时要顺着风向,避免吹回船舷。更贴心的是,民政局提供免费的专用撒灰容器——用可降解纸做的,泡在水里10分钟就会融化,不会留下一点痕迹。

上周跟船去海葬区,遇到一位做了5年海葬引导的周哥,他说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的一场海葬:“有个老爷爷,老伴走了,他说两人年轻的时候在大鹏湾捡过贝壳,所以一定要把她送回这里。撒骨灰的时候,老爷爷从怀里掏出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当年捡的小海螺,一起放进海里。他说‘你看,咱们的贝壳又团聚了’,旁边的人都哭了,但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哭,是像海风一样软的眼泪。”

深圳的海葬地点从不是“冰冷的坐标”,它是冲浪少年的“浪尖归处”,是老夫妻的“贝壳约定”,是每一个想让亲人“回到自然”的家庭的“温柔终点”。站在海葬区的船上往回看,能看见盐田港的集装箱排成队,能看见大鹏古城的炊烟,能看见深圳这座城市的“刚”与“柔”——它用钢筋水泥建高楼,也用山海湖海藏深情。

深圳市海葬地点在哪儿-2

如果你也在找深圳的海葬地点,不妨去盐田双拥码头看看。那里的风里有盐的味道,有花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乘船往东南走40分钟,当你看见排牙山的轮廓浮在海面,当你听见海浪拍打着船舷,你会明白:原来最温暖的告别,是让他变成风,变成浪,变成深圳的一部分——永远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