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飘着薄雾,海浪拍打着红树林的根系,对于选择海葬的家属来说,这方被荔枝林与青山环绕的蓝色海域,是亲人最后的归处。不同于传统墓葬的“入土为安”,海葬更像一场“与自然的和解”——让逝者带着海风的气息,回到生命最初的辽阔里。如果你正站在“要不要选海葬”的路口,这篇揉进了深圳本土细节的流程指引,或许能帮你把“未知”变成“安心”。
先从最实际的第一步说起:咨询与申请。想了解海葬的家属,可以直接打深圳市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0755-25114444),或者跑一趟位于罗湖区的服务大厅——不用怕麻烦,工作人员会拿出一张印着海浪图案的宣传页,把流程、时间、注意事项一一讲清楚。申请需要的材料很实在:逝者的死亡证明(医院或派出所开具)、家属身份证、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户口本或结婚证。如果是代办,记得带代办人的身份证。现在也能在“深圳民政”官网线上申请,填完信息等着工作人员联系就行,不用来回跑。
接下来是确认“时间与地点”。深圳的海葬仪式大多选在春秋两季——春天的风软,秋天的天净,很少有台风或暴雨。地点固定在大鹏新区葵涌街道的指定海域,离市区大概1小时车程。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通知具体日期,通常选在周末,方便家属协调时间。
仪式前的准备要“暖”也要“环保”。可以带逝者生前的少量遗物,但一定要选“能溶于海”的:比如他冬天常戴的羊毛围巾(剪一小截)、生前养的多肉植物的叶片、甚至是他最爱的潮汕工夫茶的茶叶——这些易降解的物件,会跟着骨灰一起化作海浪的一部分。鲜花是仪式里的“温柔担当”,建议选白菊、百合或马蹄莲,别用塑料包装纸,用棉线扎成小束就行;如果逝者喜欢洋兰,也可以带几支,它们在海里会慢慢沉下去,不会留下痕迹。至于穿着,建议穿素色的棉麻衣服,脚踩一双防滑的运动鞋——毕竟要坐船,甲板上可能有点滑。

仪式当天的流程像一场“有温度的约定”。集合点通常选在盐田港的老码头或大鹏的南澳渔港,早上8点半准时签到。工作人员会递上一杯温热的姜茶(深圳的海风虽暖,清晨还是有点凉),然后用10分钟讲注意事项:不能扔塑料瓶、不能带金属物件、船行过程中不要随意走动。9点整,船鸣笛出海,航程大概40分钟——你可以站在甲板上,看远处的七娘山慢慢变小,看白色的海鸟跟着船尾飞。
到了指定海域,船会停稳。工作人员会先默哀一分钟,然后请家属代表读祭文——不用写得华丽,哪怕是“爸,今天我带了你最爱的茶,海边的风像你当年接我放学时吹过的风”这样的家常话,也会让在场的人红眼眶。接下来是撒骨灰的环节:装在玉米淀粉做的可降解盒里的骨灰,会被工作人员轻轻托着,顺着船舷滑入海中;家属可以拿起提前准备的花瓣,慢慢撒向海面——看着白色的百合瓣裹着骨灰,随着海浪打个转,再飘向远方,那一刻的安静里,只有海风和心跳声。有些家属会轻声说“慢走”,有些会唱逝者生前喜欢的歌,万水千山总是情》,调子飘在风里,连海鸟都停在桅杆上听。
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会给每家人发一本米白色的《海葬纪念证》,封皮上印着深圳的海岸线,里面夹着一张小卡片,写着“2024年3月15日,于大鹏湾海域,与海共生”。船回码头的时候,工作人员会递上一份温热的潮汕绿豆饼——这是深圳殡葬服务中心的小小心意,怕家属饿了。
最后想说的是:海葬从不是“草草了事”,而是“换一种方式陪伴”。就像住在南澳的陈阿姨说的,她先生走后,她每个月都会去大鹏海边坐一坐:“风里有他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