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总是醒得早,红树林的白鹭掠过水面时,岸边的石凳上已经坐了几位晨练的老人。其中一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望着远处的货轮,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宣传单——那是社区昨天发的“惠民殡葬政策解读”,她的手指停在“海葬”那一行,轻声念叨:“老梁啊,你生前总说想‘回海里去’,可这火化费要不要钱啊?”这其实是很多深圳家庭在考虑海葬时最在意的问题:选择海葬,到底能不能免火化费?答案是肯定的——根据2023年深圳市民政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惠民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范围内所有选择海葬的逝者,均可免除基本火化服务费用。这里的“基本”可不是“打折扣”,而是覆盖了从遗体接运(市内)、冷藏保存到火化处理,甚至包括一个普通款骨灰盒的全部费用。换句话说,只要你选择正规海葬,从“接遗体”到“拿骨灰”的基础环节,一分钱都不用花。不过别误会,“免费”不等于“什么都不用出”。惠民政策保的是“刚需”,如果家属想给逝者多添点“仪式感”,比如用能降解的生态骨灰坛代替普通骨灰盒,或者在撒海时放一束鲜菊花,这些额外的个性化服务需要自己掏腰包,但价格都很实在:生态骨灰坛也就两百来块,一束撒海的鲜花几十元,连刚工作的年轻人都能负担得起。就像去年帮老伴办海葬的陈阿姨说的:“我就加了个百合束,一百二十块,老梁生前最爱百合,这样他走得也体面。”说到办手续,其实比想象中简单多了。第一步,家属要在逝者去世后,先联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或者深圳市殡仪馆(电话是0755-28755555),说明要申请海葬;第二步,准备好逝者的身份证、户口本、死亡证明,还有家属自己的身份证和关系证明(比如结婚证、户口本);第三步,等审核通过,就能预约海葬时间了——深圳每月都会组织1-2次集体海葬,家属可以选集体活动,也可以等单独撒海,但单独的要排期久一点,毕竟要协调船期。陈阿姨还记得去年撒海的那天:船从蛇口港出发,开了四十分钟到深圳湾外海。船员把骨灰坛轻轻放进海里,百合花瓣跟着海风飘起来,她对着海水喊:“老梁,你看这海多蓝啊,比你以前钓的鱼塘可大多了!”旁边的工作人员递来一杯温水,轻声说:“阿姨,风大,慢点儿。”那天没有哭天抢地,只有海风和海浪的声音,陈阿姨说:“我突然觉得,他不是走了,是变成了海里的鱼,变成了吹过来的风,天天陪着我。”其实海葬在深圳流行,从来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懂深圳”。这座城市里的人,大多是“闯过来”的,对“土地”没有那么深的执念,反而对“海”有天然的亲近——小时候在海边踩沙,长大后在海边跑步,老了在海边看夕阳,海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选择海葬,不是“放弃”,是让逝者回到最熟悉的地方,就像老深圳人说的:“海不会消失,想念的时候,去海边吹吹风,就像他还在身边。”最后要提醒的是,海葬一定要找正规机构!别信那些“私人船家”说的“便宜撒海”,不仅没有政策保障,还可能违反《深圳经济特区殡葬管理条例》——去年就有个家属找私人撒海,结果船没开出去多远就被海事局拦了,骨灰盒还差点掉进海里,得不偿失。如果有疑问,直接打12345转民政咨询,准没错。风越吹越暖,深圳湾的货轮鸣起汽笛,陈阿姨把宣传单折好放进包里,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沙。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正慢慢升起来,她望着海,嘴角露出一点笑:“老梁,明天我再去给你买百合,下次撒海,咱们选最蓝的那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