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风里还裹着咸湿的水汽,阿婆攥着老伴生前捡的半片贝壳站在码头,身边是穿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这是她和老头子约定好的“最后一次海边散步”。对于许多深圳家庭来说,海葬不是终点,而是把亲人的温度还给这片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海。如果你也想让亲人以这样的方式留在深圳,这份带着温度的办理指引或许能帮到你。

先说说前期要准备的资料,其实不用慌,都是最实在的东西:逝者的身份证、死亡证明(医院或公安开的都可以),办理人的身份证,还有能证明你们关系的材料——比如户口本上你们在同一页,或者结婚证、出生证。这些不是冰冷的 paperwork,而是给亲人的“海上入场券”,工作人员要确认“这是我们要好好送的人”。要是你不确定资料齐不齐,直接打深圳殡葬服务热线问问,接线员会慢慢跟你说,不用怕麻烦。

接下来是预约,现在深圳的海葬可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线上用“i深圳”APP最方便,搜索“海葬服务”就能找到入口,填好逝者信息和联系方式,大概1-2天会有工作人员回电确认。要是你习惯当面聊,就去罗湖区的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有专门的海葬咨询窗口,桌上摆着可降解骨灰盒的样品——是用玉米淀粉做的,泡在水里半个月就会化,不会伤着海里的鱼。提醒一句,深圳的海葬每月大概2-3场,每场有名额限制,最好提前1个月预约,尤其是清明前后,要赶早。

深圳市海葬办理流程-1

然后是费用的事,别担心会花很多钱。深圳对户籍居民的海葬有补贴,基本能覆盖大部分费用——可降解骨灰盒、船只使用费、工作人员服务费这些都包含在内。非深户的家庭也不用慌,费用大概在3000-5000元,比传统墓葬省很多,而且是明码标价,不会有隐性收费。要是经济有困难,还能申请民政部门的救助,工作人员会主动跟你说流程。

深圳市海葬办理流程-2

到了现场那天,记得提前半小时到集合点——通常是蛇口渔人码头或者盐田海鲜街码头。工作人员会举着“海葬服务”的蓝色牌子等你,先签到,然后领一朵白色的菊花和一张小卡片(可以写想对亲人说的话)。骨灰盒会用红布裹着,你可以亲手贴上亲人的名字贴——就像小时候给他们贴病历本标签那样。上船前,工作人员会提醒你穿防滑鞋,带件薄外套,海上的风比岸边凉。

船开出去大概40分钟,会停在预先选好的海域——那里海水湛蓝,没有航线经过。主持人会轻声说“仪式开始”,先默哀三分钟,然后有人读祭文(要是你想自己读也可以),接着是投放骨灰的环节。工作人员会把骨灰盒轻轻放进海里,你可以跟着撒一把花瓣,或者把之前准备的小信物——比如亲人的老花镜、攒的贝壳——一起放下去。海面上会泛起细碎的涟漪,就像亲人轻轻拍了拍你的手背。

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会给你一本“海葬纪念证书”,上面写着逝者的名字和海葬的GPS坐标——以后你想他了,可以对着坐标说说话,或者带杯他爱喝的茶来海边坐会儿。要是你怕记不住坐标,工作人员会把定位发到你手机上,就像保存一张重要的合影。

最后想跟你说,海葬不是“没有墓碑”的遗憾。深圳的海会记得每一个人的温度:春末的浪里有他们种的勒杜鹃香,夏夜的风里有他们摇蒲扇的声音,秋天的沙滩上有他们捡贝壳的脚印。就像阿婆说的:“老头子现在是深圳湾的风了,我每次去跳广场舞,风裹着我的丝巾,就是他在拉我的手。”

如果你也想让亲人留在深圳的海里,不用怕麻烦,每一步都有温度的人在陪着你——就像当年他们陪你第一次来深圳看海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