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大鹏湾裹着薄雾,海浪拍打着盐田港的防波堤,细碎的泡沫里藏着深圳人的另一种牵挂——那些选择以海为终点的人,正在用最贴合城市基因的方式,和此生告别。对于生长在海边的深圳人来说,海从来不是遥远的风景,是小时候追着浪花跑的大梅沙,是长大后加班晚归时路过的蛇口港,是老了坐在岸边听涛的深圳湾,最终变成了“把亲人留在熟悉的潮汐里”的选择。
2025年,深圳海葬的平均价格定格在4000-6000元区间,比2024年微涨约5%,但依然是兼顾性价比与仪式感的殡葬选择。这个价格的构成像一本摊开的明细账,让家属能清楚摸到每一笔费用的温度:基础服务占了大半——从医院或家中到殡仪馆的遗体运输(约500元)、环保火化炉的火化费用(1200元,符合深圳“双碳”要求)、海葬专用船的使用及工作人员引导(1300元),这三项加起来约3000元;剩下的是可选择的增值服务:可降解骨灰盒(100-300元,能在6个月内自然分解)、用于撒海的白菊或勿忘我花束(100-200元)、用逝者生前照片剪辑的纪念视频(500-1000元)。深圳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推高价套餐,家属选自己需要的,就是最好的仪式。”

张阿姨的选择藏着最真实的深圳故事。去年秋天,她抱着老伴的骨灰盒登上了海葬船——老伴生前是个钓鱼迷,每周都要去大鹏湾蹲点,总说“海里有我的老伙计”。张阿姨选了基础服务加一束黄玫瑰(老伴最爱的花),总共花了4200元。“仪式上,工作人员帮我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风把花吹得很慢,像老伴生前钓鱼时的样子——不急不躁,等着鱼上钩。”张阿姨摸着脖子上的贝壳项链(那是老伴生前捡的)说,“钱花得值,因为他回到了最爱的地方。”
深圳的海葬流程里藏着很多“深圳式贴心”:提前15天预约,需要带逝者身份证、死亡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每月的第二个周六开船,因为“那天风浪小,适合告别”;船上有专业的殡葬礼仪师,会引导家属读悼词、放音乐,甚至帮老人调整轮椅的位置;船尾挂着“深圳海葬专用”的蓝色旗帜,路过的渔船会鸣笛致意——这是深圳人对生命的尊重。有人问,“海葬会不会没有仪式感?”参加过的人会说,“当浪花裹着鲜花涌过来,当风把悼词吹得飘起来,当所有人一起说‘再见’,那种仪式感比礼堂里的哀乐更戳心。”
选择海葬的深圳人,骨子里都有股“海洋情结”。住在南山区的陈先生说,“我爷爷是蛇口早期的渔民,一辈子靠海吃饭,临终前说‘把我撒去深圳湾,看着孩子们上班’。”对于深圳来说,海葬不是“将就”,是“回归”——这座城市从渔镇变成大都市,海是它的根;深圳人从五湖四海来,海是它的魂。而2025年的价格,刚好接住了这份“回归”的温度:不高不低,不让人有经济压力,也不让仪式变味。

傍晚的深圳湾亮起了灯,海浪拍打着红树林的根系,远处的深圳湾大桥像条银带。有人在岸边放了一束白菊,卡片上写着“妈妈,我今天升职了”——风掠过海面,把卡片吹得翻了个身,露出背面的字:“我知道你在听。”海葬不是终点,是另一种陪伴——当你在深圳的海边闻到咸湿的风,当你看到浪花拍打着脚边的石头,当你听见远处的汽笛,那就是亲人在说:“我在,我一直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