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海从来都不只是风景。对于很多深圳家庭来说,这片裹着咸湿海风、藏着无数回忆的蓝色海域,是亲人最后一次“回家”的方向。当决定让亲人以海葬的方式归尘,第一个涌上来的问题往往是:“要去哪申请?流程复杂吗?”作为在深圳做了五年殡葬咨询的从业者,我想把最实用的信息揉进家常话里,帮家属们少走点弯路。
先找对“门”——海葬的主管单位是深圳市民政局下属的殡葬管理所,但具体办理要找户籍所在区的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比如福田区的家属可以去福民路123号福田区民政局2楼,南山区的找桃园路2号南山区民政局1楼,罗湖区的去文锦中路1008号罗湖区民政局3楼。嫌跑现场麻烦的话,直接打12345转“殡葬咨询”,接线员会把所在区的具体电话、地址和要求一次性说清楚——别嫌麻烦,多问一句能避免跑错趟。

接下来是最实际的“材料清单”,其实没想象中复杂:① 亲人的死亡证明原件(医院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或者派出所开的销户证明都行);② 办理人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③ 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实在没有的话,居委会开的亲属关系证明也认可);④ 骨灰存放证明(如果骨灰存放在殡仪馆,比如深圳殡仪馆、宝安殡仪馆,要让殡仪馆开一张《骨灰寄存证》)。如果是委托亲戚朋友代办,记得写一份手写委托书,附上双方身份证复印件——毕竟是大事,手续得严谨点。
预约是关键。深圳的公益海葬大多集中在春秋两季(3-4月、10-11月),一来天气暖,二来海浪稳,适合仪式进行。预约方式分两种:要么通过“深圳民政”公众号的“民生服务-殡葬服务”入口线上登记,要么带齐材料去区民政局现场预约。一般要提前1-2个月排号,尤其是清明前后,名额会紧一点。预约成功后,民政局会发一条短信,写明集合时间、地点(通常是蛇口港或者盐田港的指定码头),还有注意事项——不要带塑料骨灰盒”“穿防滑鞋”。
到了海葬当天,流程比想象中更有人情味。早上8点半在码头集合,工作人员会先给每人发一份《海葬仪式指引》,还有一只可降解骨灰盒(纸浆做的,泡在水里48小时内会溶解)。如果家属想自己带骨灰盒,一定要选“全降解材质”——塑料、陶瓷这些不行,会污染海洋,工作人员会提前检查。
船开出去大约40分钟,抵达大鹏湾或蛇口以东海域的“海葬专属区”。这时船会停下,工作人员会用话筒轻声说:“请家属们有序到船尾。”没有哀乐,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海风裹着咸味儿吹过来。家属们捧着骨灰盒,有的轻轻说一句“爸,咱们回家了”,有的撒一把提前准备的桂花(亲人爱喝桂花茶),有的把孩子画的蜡笔画折成小纸船,和骨灰盒一起放进海里。海浪卷着花瓣、纸船慢慢沉下去,那一刻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只有安静的注视——就像小时候送孩子上学,站在门口看他走进巷口,直到背影消失在转角。
关于费用,家属们最关心的“钱”其实不用愁:深圳的公益海葬是全免费的,包括骨灰盒、船票、鲜花,甚至有的区(比如福田、宝安)会给每户发2000元补贴——不是“补偿”,是政府想帮家属分担点交通、误工的成本。如果是自费海葬(比如想选专属海域、定制仪式),费用大概在3000-5000元,但90%的家属都会选公益海葬——毕竟,亲人要的从不是“排场”,是“安心”。
最后想跟家属说:海葬从不是“放弃”,是“换一种方式陪伴”。深圳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段和海有关的故事:小时候在大梅沙堆沙堡被浪打湿裤脚,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