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还裹着薄雾,码头上的菊花香混着海风飘过来。李阿姨抱着一个淡蓝色的可降解骨灰盒,身边跟着女儿,两人的衣角被风掀起一点。“爸,我们带您去看海了,您以前总说想坐游船看深圳湾的桥。”女儿轻声说,李阿姨摸着骨灰盒上的贝壳纹路,眼角泛着湿意——这是上周刚在深圳市殡仪馆办理的海葬手续,今天是集体海葬的日子。这样的场景,每个月都会在深圳的海边上演。作为一座依海而生的城市,深圳的海葬服务已经走过15个年头。从最初每年几十户家庭,到去年的近千户,越来越多逝者选择以这种“与海共生”的方式,完成生命的最后一程。而让很多家庭放下顾虑的,是深圳市殡仪馆推出的海葬补贴政策——一笔“看得见、用得到”的支持,帮他们卸下了经济上的担子。“我本来以为海葬会比土葬贵,毕竟要用到船、可降解骨灰盒这些东西。”去年办理过海葬的张阿姨说,“结果去殡仪馆咨询,工作人员拿出一张补贴清单,我一看,好多费用都能报。”张阿姨的老伴是深圳户籍,去世后她选择了海葬。从遗体接运到殡仪馆的冷藏、火化,再到海葬那天的船票、可降解骨灰盒,甚至仪式上用的白菊花,这些费用加起来本来要四千多,补贴后自己只花了几百块。“我年纪大了,女儿工作忙,本来还担心跑手续麻烦,结果带齐逝者身份证、户籍本、我的身份证,还有海葬确认单,到殡仪馆一楼的便民窗口,十几分钟就办好了。”张阿姨翻出手机里的补贴到账短信,边角已经被摸得有些软了。深圳市殡仪馆社会服务科的王主管介绍,海葬补贴政策是2018年推出的,这些年一直在优化。目前的补贴对象包括两类:一是深圳市户籍的逝者家属;二是非深圳户籍,但逝者在深圳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的家属。补贴内容覆盖“从遗体处理到海葬仪式”的全流程:遗体接运(市内)、冷藏(不超过3天)、火化(普通炉)这三项基础服务100%减免;海葬仪式中的集体船票、可降解骨灰容器、纪念鲜花、家属简易餐饮等费用,也全部由补贴覆盖。“我们做过调研,很多家庭犹豫海葬,不是不想,是怕‘麻烦又贵’。补贴政策就是要打破这个顾虑,让生态葬变得‘可及’。”王主管说,去年有个来深打工的小伙子,父亲在深圳去世,他本来想把骨灰送回老家,但听说有海葬补贴,又想起父亲生前说“喜欢深圳的海”,于是选择了海葬。“他说,‘补贴不是钱的事,是让我觉得,父亲在深圳的最后一程,有人在意’。”申请流程也很“接地气”。家属只要带齐四样材料:逝者的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死亡证明、家属的身份证、海葬服务确认单,就能到深圳市殡仪馆一楼的“海葬服务窗口”办理。如果不会用手机,工作人员会帮忙填申请表;如果行动不便,还能预约上门服务。“我邻居是个独居老人,儿子在外地,我陪他去办的。”张阿姨说,“工作人员全程扶着他,还给倒了热水,比自己家里人还贴心。”在深圳市殡仪馆的“生命教育馆”里,有一面“海葬记忆墙”,上面贴着很多家属的手写信:“妈妈,昨天我在海边跑步,风把我的帽子吹走了,我觉得是你在和我玩”“爸爸,你的骨灰盒里放了一颗你捡的贝壳,现在它回到海里了,应该很开心吧”。而旁边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海葬的画面:游船在海上航行,家属把骨灰轻轻撒进海里,浪花卷起白色的泡沫,像在拥抱。风渐渐大了,李阿姨的女儿帮她裹了裹外套。游船的鸣笛响起来,她们抱着骨灰盒走上甲板。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海面上,李阿姨轻轻打开骨灰盒,里面放着一张旧照片——是老伴年轻时在深圳湾拍的,穿着白衬衫,笑得很开心。“爸,你看,前面就是深圳湾大桥,你以前总说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