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海风裹着木棉花的余香掠过码头栏杆,远处白鹭掠过水面惊起细碎波纹——这风里藏着南山区李阿姨和老伴的“秘密”。去年春天,她跟着深圳市民政局的海葬船,把老伴的骨灰轻轻放进了这片他生前最爱的海。

“之前总觉得‘海葬’没着落,直到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讲政策,才知道民政局的服务这么周到。”李阿姨翻着纪念册,里面夹着船票根、撒海照片和烫金的《海葬纪念证书》,“基础服务才2800块,比买墓地便宜太多,还能让他跟着海‘回家’——他生前最爱来深圳湾钓鱼,说这里的海有烟火气。”

深圳市民政局海葬价格表-1

深圳市民政局的海葬从不是“扔骨灰”那么简单。2800元的基础套餐里藏着许多“看不见的用心”:米白色的可降解骨灰盒是玉米淀粉加竹纤维做的,三周就能完全分解,工作人员跑了三家厂才找到合适的样品;海葬船是改造过的,有遮阳棚、休息区,备着晕车药和热水,每艘船只载20户家属,保证每个人有足够空间完成仪式;仪式会提前跟家属沟通——要不要读祭文?放不放老伴生前的歌?撒骨灰时需不需要帮忙?这些细节让沉重的仪式多了私人温度。

深圳市民政局海葬价格表-2

负责海葬服务的王姐说,价目表明明白白贴在官网:基础套餐包括可降解骨灰盒、2位家属船票、仪式服务(默哀、撒花、纪念证书)、10张冲印照片;额外需求比如定制鲜花束(百合+勿忘我)、10分钟纪念视频,加500到1000元,没有隐形消费。“很多家属问‘价格里有什么’,我们会解释清楚——每一笔钱都花在‘让思念落地’上。”

这2800元的“实在”里,藏着不少“看不见的成本”:可降解骨灰盒不是普通盒子,是玉米淀粉和竹纤维做的,三周分解不污染海洋,成本比普通骨灰盒高;每一次海葬前,工作人员要提前一周联系海事局确认航线(避开航道和保护区)、查三天天气预报(风力不超3级、海浪不超1米)、给船做安全检查;甚至会为怕凉的家属加暖风机,为喜欢特定鲜花的家属提前订花——这些细节都是“温柔的成本”。

深圳市民政局海葬价格表-3

李阿姨的老伴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生前总说“走了就撒去深圳湾,看孩子们上班、孙子放学”。海葬那天风很轻,工作人员扶着她把骨灰盒放进海里,递来一把百合花瓣。“看着盒子慢慢沉下去,花瓣跟着海浪飘,突然就不难过了——他终于回到最喜欢的地方,以后我每天来散步,就能跟他说说话。”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2023年深圳有1200多户家庭选了海葬,比2020年翻了一倍。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与其让骨灰困在墓穴里,不如融入朝夕相伴的海洋——而民政局的“价格表”,恰恰用最实在的方式让这份“温柔选择”触手可及。

想了解服务也不难:先到户籍社区填《海葬申请登记表》,带身份证、骨灰存放证和亲属关系证明,工作人员会对接殡葬服务中心。每月1-2次活动,提前一周通知集合地点(多在深圳湾渔人码头),清晨8点集合,乘船1小时到撒海点,仪式30分钟后返回。

“有人说海葬是‘放下’,但对我们来说是‘留住’。”李阿姨望着海平线,风掀起她的衣角,“他的名字在纪念册里,骨灰在海里,笑在我心里——深圳的海,从来都不冷。”

当夕阳染红河面,码头路灯亮起,来往行人里或许有像李阿姨这样的人。他们望着海,眼里藏着温柔思念——而深圳民政局的海葬服务,就像海风里的温度,把“最后的归处”变成了“永远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