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海是有故事的。从蛇口港的清晨薄雾到深圳湾的夕阳金浪,多少人的牵挂顺着潮汐漂向远方——其中就有陈阿姨的儿子小宇。上周陪她走完海葬办理的全程,才懂这座城市的海葬不是“送走”,是把思念藏进了每一朵有温度的浪花里。

#一、准备:把“想”变成“能”的第一步

陈阿姨的小宇去年冬天走的,生前总说“以后要睡在深圳的海里”。要实现这个愿望,第一步是确认“资格”——海葬的前提是遗体已火化,骨灰存放在正规殡葬机构(比如深圳市殡仪馆或各区骨灰堂)。接下来是材料:

- 逝者与家属的身份证(或户口本);

深圳市海葬办理过程-1

- 骨灰寄存证明(殡仪馆开的红色小本);

- 手写《海葬申请书》(不用写得复杂,说明“自愿选择海葬”就行);

- 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派出所开的证明,证明你是逝者的直系亲属)。

陈阿姨的材料是我帮着整理的,把户口本里小宇的那页夹在最上面,旁边放着他生前的海边照片——工作人员说“带点逝者的东西,更安心”。

#二、预约:像赴一场“温柔的约会”

深圳的海葬不用排队等很久。我们是在“i深圳”APP上预约的:打开APP搜“海葬预约”,填好逝者信息、家属联系方式,选最近的日期(每月有2-3场,多在周末)。提交后第二天,殡葬管理所的王姐就打电话来了:“阿姨,下周三的海葬还有名额,您看方便吗?”她还特意提醒:“带件薄外套,海边早上有点凉。”

如果不会用手机,也可以直接去罗湖区的深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大厅里有专门的“海葬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会把申请表递到你手里,连笔都帮你拧开——陈阿姨说“像小时候去居委会办手续,有人兜底的感觉”。

#三、现场:每一步都有“温度”兜底

预约后的第三天,我们去殡葬管理所确认信息。王姐把材料翻了一遍,抬头笑:“阿姨,都齐了。”她递来一张《海葬须知》,字是大号的,旁边还画了小太阳:“集合时间是早上8点,在蛇口港2号门,有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接您。”末了又补一句:“要是找不到路,打我电话,我去接您。”

那天的茶水是温的,桌上摆着润喉糖(怕家属哭哑嗓子),连申请表的边角都磨得圆圆的——这些细节像一把小暖炉,把“办理手续”的生硬感烘得软软的。

#四、出海:把思念交给浪花

海葬当天的风有点凉,殡葬管理所的车准时停在陈阿姨楼下。到蛇口港时,码头上已经有几户人家在等,大家都很安静,有的抱着骨灰盒,有的攥着逝者的照片。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蓝色布包:里面是一束白菊、一个防水骨灰袋,还有一张小卡片,写着“慢慢撒,风会帮你抱住思念”。

船叫“追思号”,白色船身印着淡蓝色的海浪。甲板上摆着折叠椅,桌上有温矿泉水和纸巾——连水都是温的,怕家属喝凉的胃不舒服。开船40分钟后,到了指定海域,发动机停了,广播里飘起《送别》的旋律,工作人员轻声说:“请大家默哀三分钟。”

陈阿姨抱着小宇的骨灰盒,手指抚过盒盖上的“小宇”二字,眼泪滴在上面:“儿子,我们到了。”工作人员接过盒子,帮她把骨灰倒进防水袋(怕海风刮散),然后扶着她走到船头。陈阿姨把袋子举到胸口,对着大海说:“小宇,去骑你最爱的单车吧,海边的风比家里的空调舒服。”说完慢慢松开手,袋子顺着浪飘出去,很快和海水融成一片——像小宇小时候扑进海里的样子,欢腾又自由。

#五、告别之后:思念没有“终点”

回到岸上,王姐递来一杯姜茶:“阿姨,喝口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