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海从来都不缺故事。清晨的蛇口港有卖鱼佬的吆喝,傍晚的盐田港有货轮鸣笛的回声,就连深圳湾公园的红树林里,都藏着无数人关于“归处”的秘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深圳人选择把亲人的最后一程,交给这片他们爱了一辈子的海——海葬,成了一种温柔的告别方式。
对深圳人来说,海不是远方,是客厅窗户外那片蓝,是小时候跟着爸爸去大梅沙捡贝壳的沙粒,是加班到深夜路过滨海大道时,风里飘来的咸湿味。选择海葬,不是“将就”,是“回家”。住在南头古城的陈叔说:“我爸当年从潮汕坐渔船来深圳,在渔排上住了二十年,他总说,等他走了,要把他撒回海里——那里有他的青春,有他捕过的鱼,有他跟我妈谈恋爱时吹过的风。”
很多人问,深圳海葬一次多少钱?其实既不像大家想的那么贵,也不像有些中介吹的那么玄乎。目前深圳正规机构的海葬服务,费用大概在3000到5000块之间,具体要看服务内容。比如深圳市殡葬管理所的公益海葬项目,基础费用也就3500块左右,包含的东西很实在:一艘能容纳20-30人的正规客运船(安全稳当,不会像小渔船那样晃得人难受),一个玉米淀粉做的可降解骨灰盒(泡在水里三个月就能完全分解,不会污染海洋),三个家属的登船名额(要是想多带一两个亲人,加100块一个人就行),还有工作人员主持的简单仪式——默哀三分钟,读一段家属写的悼词,再给一束新鲜的白菊花,用来撒进海里代替香烛。

住在福田的张阿姨去年给先生办了海葬,花了4200块。她先生是深圳早期的港口工人,一辈子在盐田港扛货,退休后每天去海边钓鱼。“我问过他,想不想买块墓地,他说‘买那玩意儿干什么?我在海里泡了一辈子,走了也得泡在海里’。”海葬那天,张阿姨一家三个人跟着机构的船到了大鹏湾的指定海域。“那天风不大,太阳刚出来,海水蓝得像他年轻时穿的工作衫。工作人员帮我们把骨灰倒进可降解盒里,我儿子读了悼词,然后我们一起把盒子放进海里。刚放下去,就有一群白海豚跳出来,离船特别近——我就知道,他开心了。”
要提醒的是,海葬一定要找正规机构,别信那些“私人中介”。有些中介开口就要一万块,说是什么“定制海葬”,其实就是租个小渔船,连可降解骨灰盒都是假的。正规机构的费用透明,服务也有保障。预约海葬要提前一两周,需要准备亲人的死亡证明、骨灰存放证,还有家属的身份证。流程也不复杂:先打电话预约,然后去机构签协议交费用,到了约定时间,去指定港口集合登船,航行大概一个小时到海域,举行仪式,然后返回——整个过程大概半天,不会太折腾。

有人说,海葬是不是太“简单”了?其实不是。深圳的海从来都不喜欢复杂的仪式,它喜欢真实的思念。那些撒进海里的骨灰,会变成浮游生物的温床,变成鱼群的食物,变成潮起潮落时拍岸的浪——就像陈叔说的:“我爸走了三年,我每次去大梅沙,都会对着海喊一声‘爸,我来了’。风会把我的声音吹得很远,浪会把我的思念带给他——他从来都没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我们身边。”
深圳的海从来都不冷。那些撒进海里的思念,会变成每一次涨潮时拍岸的浪,变成每一缕吹过滨海大道的风,变成每一只停在红树林上的鸟——它们会告诉我们,那些我们爱的人,从来都没有走远。海葬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是让亲人回到他们最爱的地方,继续陪着我们,看深圳的日出,听深圳的潮声,守着他们牵挂了一辈子的这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