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深圳湾码头,海风裹着咸咸的湿气掠过发梢。我抱着一束刚买的白菊,看着张阿姨扶着栏杆站在船头——她怀里的相框里,老先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嘴角带着惯常的笑。这是我第三次陪家属走海葬流程,从预约到登船,每一步都藏着对“最后告别”的认真。

#第一步 不是流程 是提前接住牵挂

海葬的预约比想象中更有人情味。提前两周,我陪着张阿姨去了深圳市民政局的殡葬服务窗口,带齐了逝者的身份证、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还有家属的户口本。窗口的工作人员没有催,耐心地翻着材料,末了递来一张流程单:“提前三天确认船期,要是有变动随时打这个电话。”其实更方便的是线上预约,微信搜“深圳殡葬服务”小程序,填好信息上传证件,就能收到确认短信——但张阿姨说,还是想亲自跑一趟,“像跟老周商量似的”。

深圳市海葬流程费用包船出海-1

准备工作里最贴心的是“降解骨灰盒”。民政局推荐的是玉米淀粉做的盒子,摸起来像硬纸,泡在水里半小时就会化开。张阿姨选了盒面上印着海浪纹的,说老周生前爱钓的鱼,“说不定能认出来”。还有鲜花,工作人员建议用白菊或百合,不要选太沉的花材——“浪会把花瓣带得远一点,像给老周铺了条花路”。

#登船那天 风里藏着老周的味道

包船的码头在蛇口渔人码头,离深圳湾公园不远。我们选的是艘中型游艇,能坐十五个人——刚好装下老周的子女、孙辈还有几个老同事。登船时,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接过张阿姨手里的骨灰盒,轻轻放在船尾的祭台上,旁边摆着我们带的老周的钓鱼竿模型。

船鸣笛出发时,太阳刚爬上深圳湾大桥的钢索。海风卷着远处红树林的清香,混着咸咸的海水味,张阿姨突然说:“老周以前总说,海水是咸的,像他小时候偷喝的酱油。”航行二十分钟后,船长停在了东经114度、北纬22度的海域——这是深圳划定的海葬专用区。工作人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蓝丝绒布,铺在船尾的栏杆上,然后把骨灰盒轻轻放在上面。

仪式没有复杂的流程。张阿姨摸着骨灰盒上的海浪纹,说了句“老周,我们去钓鱼了”,然后解开盒子的丝带。工作人员递来一把白菊,家属们依次拿了花瓣,撒在船边。海浪把花瓣卷成小漩涡,像谁在轻轻搅动一杯茶。张阿姨捧着骨灰盒,慢慢蹲下来,把盒子放进海里——盒子碰到水面的瞬间,先是浮了一下,然后慢慢沉下去,表面的淀粉层开始溶解,灰白色的骨灰随着海浪飘起来,像撒了一把细盐,又像老周生前弹过的吉他弦,轻轻散在风里。

小孙女突然拽了拽我的衣角:“阿姨,爷爷变成海的星星了。”风把她的声音吹得有点碎,却刚好落在每个人心里。

#费用里的“看得见”与“藏着的暖”

很多人问“海葬贵吗”,其实包船的费用比想象中实在。我们选的中型船,费用是一万二,包含了:全程的工作人员(船长、殡葬师、服务员)、降解骨灰盒、一束白菊、船上的矿泉水和热茶,还有一份“海葬纪念证书”——证书上印着当天的日期和海域坐标,张阿姨把它夹在老周的钓鱼日记里。

如果要加项目,比如定制鲜花(比如老周生前爱的向日葵)、船上的简餐(三明治和水果),或者更大型的船(能坐二十人的游艇),费用会多两三千。但工作人员说,大部分家属选的是基础套餐:“重要的不是船多大,是陪老周走最后一程的人,有没有到齐。”

还有些“隐形”的贴心:船上备了晕船贴、热毛巾、甚至老周爱喝的铁观音——是工作人员提前问张阿姨的。“上次有个家属晕船,我们赶紧把热姜茶递过去,后来他说,像妈妈以前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