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盐田港,海风裹着咸湿水汽撞在脸上,陈阿姨把裹着红布的骨灰盒抱得紧了些——红布是她昨晚用老伴生前粤剧戏服边角料缝的,针脚里还留着洗衣粉的清香味。旁边的工作人员递来一杯姜茶,杯壁温度渗进掌心:“阿姨,海风凉,先暖暖。

这是2025年深圳海葬的现场,和去年她送老伴时不太一样。去年此时,她捧着骨灰站在船舷边,工作人员说“可以撒了”,她闭着眼把骨灰撒进海里,只听见海浪声,回头看几片菊花漂在水面,很快沉下去。那天晚上她坐在深圳湾石凳上哭,手里攥着老伴穿蓝衬衫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笑着说“等退休了每天去深圳湾散步”。

深圳海葬纪念方式2025-1

但今天,船尾桌子上摆着一排棉线绑着的花束——不是白菊花,是淡紫色勒杜鹃和橙红色三角梅,都是深圳街头最常见的花。工作人员说:“这些是大鹏花田刚摘的,埋土里能降解,飘海上也不污染水。”更让她意外的是,工作人员递来张淡蓝色二维码卡片,印着海浪纹:“扫码进去,是叔叔的声音。”她扫码,手机里立刻传来老伴唱的《帝女花》选段——那是去年生日,他坐在阳台藤椅上唱的,尾音还带着点咳嗽。屏幕里还有他们的旧视频:1998年在东门老街牌坊下,她扎麻花辫,他穿拖鞋;2015年深圳湾看烟花,他举手机拍得手抖,喊“阿妹看镜头”。

“这是‘海上数字碑林’。”工作人员小周解释,“我们帮家属收集逝者的声音、照片或视频存在云端,二维码贴在海边‘潮汐纪念牌’上——纪念牌用环保石材做的,刻着海浪纹,每月农历十五涨潮时海水漫过牌面,像‘和逝者说说话’;退潮后牌面露出,刚好能扫码。”陈阿姨摸着屏幕里的视频,指尖碰到老伴的脸:“他以前说深圳的海是‘活的’,现在才懂,活的是海能装下这么多回忆。”

船到指定海域,工作人员拿出镂空不锈钢容器——以前直接撒骨灰,现在用这个装着,骨灰会随海水慢慢渗出来。陈阿姨把骨灰盒放进去,又塞了片老伴的粤剧唱片碎片:“他说过,走了要带唱片,海里能听戏。”撒骨灰时海风转了向,勒杜鹃花瓣跟着骨灰飘进海里,淡紫色花片沾着海水,像小蝴蝶在浪尖飞。她没哭,掏出手机拍了张照:远处盐田港岸桥披着朝霞,近处海浪里花瓣和骨灰慢慢融进蓝色。

深圳海葬纪念方式2025-2

“以前觉得海葬是‘没念想’。”陈阿姨收手机时攥紧二维码卡片,“现在才知道,念想不是抽屉里的照片,是能听得到、看得到的——他唱的粤剧还在,我们散步的视频还在,连他喜欢的勒杜鹃都跟着去了海里。”

小周说,今年选海葬的家庭多了三成,很多是年轻人:创业程序员要撒在南澳,那是他第一次看海的地方;护士姑娘要送妈妈去蛇口海域,妈妈是湖北来的护工,最喜欢深圳的海“比老家湖大,能装下辛苦”。“这些纪念方式里全是深圳味。”小周擦着沾海水的手,“潮汐纪念牌选在深圳湾、盐田港这些有回忆的地方;花用勒杜鹃,因为是市花,很多人家阳台都种;姜茶加了陈皮,深圳人爱喝这个,喝着亲切。”

下午三点的深圳湾,阳光晒暖海水,陈阿姨站在潮汐纪念牌前扫码,又听了遍老伴的粤剧。旁边穿牛仔裤的小伙子抱着手机拍照,镜头里是他奶奶——八十年代来深圳的打工妹,在蛇口工厂做了三十年流水线,去世前说“把我撒去海里,看看深圳的海是不是还像以前蓝”。小伙子说:“以前想奶奶只能看旧照片,现在每次来深圳湾跑步,都能扫码看她,像她还在喊我‘慢点儿

深圳海葬纪念方式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