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人的最后一程,我们总想着选个最贴合他心意的归处——如果他生前爱蹲在深圳湾看潮起,爱攥着一串钥匙在大鹏海边听浪,爱把海风灌进衬衫领口笑,那海葬或许就是最温柔的答案。在深圳,越来越多家庭选择把亲人的骨灰交给大海,不是“送走”,是让那些一起看海的日子,变成更辽阔的陪伴。
想申请海葬,先摸清楚入口——线上最方便的是“i深圳”APP,我去年帮 Aunt 办的时候,步骤像找楼下便利店一样顺。打开APP首页,往下滑两屏就能看到“民政服务”专区,点进去找“殡葬服务”,里面“海葬申请”的按钮亮得很显眼。填信息时不用慌,无非是逝者的姓名、身份证号,还有你的联系方式,提交后3个工作日内会有工作人员打电话确认船期。要是怕线上操作麻烦,直接跑线下也行——各区都有殡葬服务中心,比如罗湖区的在清水河一路,南山区的在西丽街道,带着材料去,工作人员会搬个椅子坐下来跟你慢慢说。实在找不到地址,打12345问,接线员会把具体门牌号念得清清楚楚。

提前准备好材料能少跑冤枉路——逝者的死亡证明(医院或派出所开的都行)、你的身份证,还有能证明关系的东西,比如户口本上粘在一起的那几页,或者压在抽屉底的结婚证。要是委托别人代办,记得写张委托书,把“我让张三帮我办海葬申请”写明白,再附上代办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其实这些材料也不用特意装档案袋,用个透明文件袋装好就行,工作人员接过时会轻轻说“慢慢来,不急”。

还有些小贴士要记牢:申请得提前1-2个月,因为船期要凑天气——深圳的海葬一般选在春秋季,风不大,太阳不烈,海水蓝得像他生前爱喝的荔枝汽水。当天不用买骨灰盒,民政部门会给可降解的,埋进海里半个月就化了,不会留一点痕迹;也不用买鲜花,工作人员会抱来一大束白菊和百合,你要是想加什么,带支他最爱的月季,或者一页他没看完的书,轻轻折成小方块,跟着骨灰一起撒下去就行。
深圳的海葬点选在大鹏湾,那片海我去过,海水清得能看见小鱼游过,远处七娘山的轮廓像裹了层薄纱。上船前会有工作人员给家属戴一朵小白花,提醒“扶好栏杆,风大”;撒骨灰时会放一段轻音乐,不是哀乐,是钢琴版的《海上花》——就像他以前在客厅里放的磁带,转着转着就飘进风里。有时候会有家属蹲在船头哭,工作人员不会催,只是递一张纸巾,轻声说“看,浪在绕圈呢,他在跟你打招呼”。
其实海葬从来不是“结束”。上个月我陪朋友去参加海葬,她捧着骨灰盒站在船头,突然笑了——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她指着远处说“你看,那朵云像不像爸以前戴的鸭舌帽?”海浪卷着鲜花涌过来,沾了一点在她鞋尖,就像爸以前拍她肩膀的温度。那天傍晚我们去吃海鲜,她夹了只虾说“爸以前最爱吃椒盐皮皮虾,今天多吃点”,风从窗外钻进来,带着咸咸的海味,像爸在说“多吃点,别饿着”。
在深圳,海葬不是“冰冷的流程”,是藏在烟火里的温柔。那些申请入口、材料清单、船期安排,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告别更体面——让你不用在医院走廊里哭,不用在殡仪馆里数香烛,而是站在风里,把亲人的温度交给大海,把那些没说出口的“我想你”,揉进每一阵吹过的风里。
后来朋友跟我说,她现在总爱去深圳湾散步。风裹着海味扑过来时,她会停下脚步,摸一摸口袋里的贝壳——那是爸以前在大鹏捡的,现在还带着海水的咸。“你看,”她指着远处的归帆,“他其实没走,只是换了个地方,接着陪我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