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大鹏湾还裹着薄雾,绵长的海岸线像被揉皱的蓝丝绒,风里飘着咸湿的海味——这是很多深圳人选择与亲人最后告别的地方。比起烈士陵园的肃穆、公墓的拥挤,大鹏的海更像一个“会呼吸的归处”,连风都带着点温柔的回响。

想在大鹏新区办海葬,第一步得找对预约的门。不像有些流程藏在深巷里,大鹏的海葬预约很“接地气”:要么打开“i深圳”APP搜“海葬服务”,填好逝者身份信息、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的电子版;要么带着纸质材料去大鹏政务服务中心的民政窗口,戴眼镜的大姐会笑着接过资料,说“别急,我帮你录”。预约成功后,工作人员会提前3天打电话确认,连“记得穿防滑鞋”这种细节都不会漏。

准备环节藏着很多“小心机”。工作人员会提醒选可降解骨灰盒——不是强制,但有人试过用木质盒,最后沉在海里半年都没烂,想起逝者说过“要给鱼留个干净的家”,赶紧换成了纸浆盒。还有家属带过簕杜鹃,深圳的市花,花瓣像小喇叭,飘在海里时像逝者在说“我没走远”;也有人带小卡片,写着“妈,你煮的糖水芋头我学会了,下次带过来给你尝”,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

深圳大鹏新区海葬服务流程-1

海葬的日子总选在上午,海面平得像块蓝玻璃。家属在大鹏游艇会集合,领个印着“海是归处”的胸章,坐游艇出海。20分钟的航程里,有人望着窗外的渔船发呆,有人摸着胸章上的字,没人多说话,但风里都是心事。到了专属海域,工作人员会先测水深——得超过20米才安全。然后递过花瓣,说“慢点儿撒,让骨灰跟着水流走”。长子捧着骨灰盒,轻轻放进海里的瞬间,花瓣像雪一样落下去,有的飘向远方,有的沾在船舷上,像逝者在挥手。

深圳大鹏新区海葬服务流程-2

仪式结束后,游艇会绕着海域转一圈,工作人员说“让逝者再看看我们”。回到岸边,每个人都会拿到一本纪念册:里面有出海时的背影照,有海域的经纬度(比如北纬22°35′),还有一张印着珊瑚的卡片——“这里有小丑鱼、有海葵,逝者会和它们作伴”。有人把纪念册放在床头柜,每天睡前翻一页;有人把经纬度输进导航,逢年过节去海边坐会儿,说“爸,我来看你了”。

其实海葬从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就像大鹏的渔民说的:“海是活的,鱼会游,浪会走,亲人的影子会藏在每一朵浪花里。”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那些没做完的梦,都顺着海水漂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们,带着他们的温度,继续在岸上活着。

深圳大鹏新区海葬服务流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