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海从来不是只有夏日的浪花与沙滩。清晨的蛇口码头,风裹着咸咸的水汽掠过栏杆,偶尔有海鸥停在系船柱上——这里藏着一种最温柔的告别方式,叫做海葬。
去年送父亲走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海葬。出发前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朵白菊,花瓣上还带着晨露,母亲把花贴在胸口,轻声说:“你爸生前总说,深圳的海是活的,风里都带着烟火气。”那一刻突然明白,海葬不是“送走”,是“送他去更爱的地方”。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深圳海葬全程价格”,其实答案比想象中简单:基本服务完全免费。根据深圳市民政局的规定,海葬的核心服务——包括可降解骨灰盒、家属往返码头的大巴接送、码头上的追思仪式、出海撒骨灰的全程操作,以及工作人员的指导与陪伴,都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些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目的是推广生态葬,让“回归自然”的告别方式更普及。
那有没有额外花费?有,但全凭自愿。比如你想给逝者准备一束定制的鲜花(比如他生前最爱的百合),或者做一个刻有名字的贝壳纪念牌,这些个性化服务会收几十到一百多块,但不是强制的。我当时给父亲买了一束黄玫瑰——他退休前在深圳做了三十年园丁,总说黄玫瑰像阳光下的油菜花,花了60块,钱不多,却是我能给的最后一份“小礼物”。
海葬的流程比想象中更有人情味。提前一周打电话预约(深圳殡仪馆的预约电话是0755-25210994),需要准备的材料很简单:逝者的身份证、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集合那天,大家在码头的小亭子汇合,工作人员会先开个短会,讲注意事项——“撒骨灰的时候别着急,风大的话我们会帮你调整方向”“如果想哭,就靠着栏杆哭,我们等你”。
告别仪式在码头上举行,没有哀乐,只有家属的轻声追思。有人念了逝者生前写的朋友圈:“今天在深圳湾看到一只小螃蟹,举着钳子跑,像极了小时候追着我要糖的孙女。”有人唱了逝者最爱的《海上花》,声音抖得厉害,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然后登船,船慢慢驶离码头,海水从深灰变成浅蓝,工作人员会把可降解骨灰盒交给家属,指导你轻轻放入海中。“盒子会在两周内溶解,变成大海的一部分。”工作人员说,“就像他从来没离开过。”
很多人担心“海葬会不会污染环境”,其实深圳用的降解骨灰盒是用淀粉和纸浆做的,泡在水里会慢慢软化,不会留下任何塑料或金属残渣。还有人问:“不是深圳户口能不能选?”答案是可以——只要是深圳市户籍居民,或者在深圳死亡并火化的非户籍居民,都能申请海葬。这座城市的温柔,从来不是只给“自己人”。
最让我暖心的是工作人员的态度。那天有位阿姨哭到站不稳,穿蓝马甲的社工扶着她坐下,递来一杯温水:“阿姨,我陪你看会儿海,你要是想说话,我听着;不想说,我们就一起发呆。”没有催促,没有说教,只是用陪伴接住了所有的悲伤。
海葬结束后,船往回开,母亲望着海面说:“你爸总说,等他走了,要把骨灰撒去深圳湾——他当年在那里摆过地摊,卖过凉面,风里的味道都记了一辈子。现在好了,他天天都能闻着那股味儿。”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我突然看见,远处的海面上,有一道小小的浪,像父亲生前拍我的肩膀。
其实海葬的“价格”从来不是数字,是“情感的重量”。它用最低的成本,换来了最有温度的告别:没有冰冷的墓碑,只有大海的拥抱;没有每年清明的拥挤,只有风里的咸湿味道,提醒你——他还在。
现在每次去深圳湾散步,我都会带一朵白菊,撒在海边。海浪把花瓣卷走,像父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