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深圳湾,薄雾裹着桂香飘在风里。王阿姨抱着一束沾着露水的白菊站在码头上,看工作人员把裹着浅蓝布的骨灰盒轻轻放在托盘上——那是她老伴的“新家”。去年十月办完海葬后,她每周都来这儿坐会儿,口袋里装着印着经纬度的纪念卡片,背面写着“2023年10月15日 深圳湾海域 114°E 22°N”,那是老伴“归处”的坐标。
“我以为要花好几千,结果只花了三百块买菊花。”王阿姨摸着卡片上的纹路,声音里带着点意外的温柔。她的经历,正是深圳最新海葬政策的缩影——这座城市正用越来越贴心的成本设计,让生命的告别,多了份体面与从容。
#基本服务全免:户籍居民的“零负担”告别
2023年底,深圳市民政局将海葬服务从“补贴制”改为“直接免单”,户籍居民办理海葬,基础服务包完全免费。这份“免费清单”里,藏着最实在的关怀:

- 专用环保骨灰盒(印着深圳湾海浪纹,可降解);
- 从殡仪馆到撒海码头的全程运输;

- 海上仪式的所有环节(工作人员引导、骨灰撒放、基础鲜花);
- 每户不超过6人的往返大巴(集合点设在各区民政服务中心);

- 今年新增的“经纬度纪念卡片”(方便家属日后凭吊)。
“以前还要先垫付再报销,现在直接不用掏一分钱。”负责对接的民政科小李说,去年有位张大爷给去世的儿子办海葬,听说免费后反复问了三遍:“真的不用钱?我儿子以前总说深圳是‘来了就是家人’,现在才算真的信了。”
#自费项目:给思念留一点“私人定制”空间
免费不代表“简单”,政策也给了家属表达心意的空间。王阿姨的三百块花费,就藏着对老伴的专属纪念:
- 额外鲜花:基础包配的是粉色康乃馨,她加了两束老伴最爱的白菊,花市买的,280块;
- 纪念册:工作人员免费拍了仪式照片,她加了页老伴生前在深圳湾钓鱼的旧照,做了本硬壳纪念册,20块;
- 超出人数:政策限每户6人免费,王阿姨想带远房亲戚来,额外2人,每人50块(后来工作人员听说那是老伴的老战友,直接免了)。
“不是贵的才叫有心意,是‘合他心意’才重要。”王阿姨说,老伴生前总说“死后要飘在深圳湾”,现在看着花瓣跟着骨灰盒飘远,风里的桂香像他的烟味,“比买块墓地踏实多了”。
#非户籍居民:来深建设者的“留深”通道
深圳的海葬政策,也没忘记那些“把青春留在深圳”的人。2024年起,非户籍居民可申请1500元补贴,补贴后基础服务费用仅需几百块。
湖南小伙小杨的父亲在深圳打了三十年工,去年去世前说“不想回农村”。小杨预约海葬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你父亲算‘深圳建设者’,补贴后只需要付400块——是仪式用的鲜花升级费,其他都免。”仪式当天,小杨把父亲的旧安全帽放在骨灰盒旁,看着盒子沉进海里,“就像父亲还在工地搬砖,只是换了个地方看深圳的高楼”。
#申请流程:不用跑冤枉路的“省心攻略”
想办海葬,其实只需要三步:
1. 线上预约:关注“深圳民政”公众号,点“民生服务-海葬预约”,填逝者信息和家属电话;
2. 材料审核:带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居委会证明)、身份证到社区居委会核对;
3. 等待通知:审核通过后,民政部门会提前一周发信息,告知集合时间、地点(一般是福田或南山的码头),并提醒带好家属身份证。
“全程不用跑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