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的深圳盐田码头,雾色还没散透,海风裹着咸咸的鱼腥味掠过栏杆。62岁的林阿姨攥着丈夫的骨灰盒站在集合点,指尖有点凉——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海葬,昨天晚上还在翻箱倒柜找丈夫生前的渔夫帽,想一起带过来。
"阿姨,这边签到。"穿藏青制服的工作人员走过来,接过她手里的死亡证明和骨灰寄存证,笑着指了指旁边的大巴车,"车要开了,咱们坐第一排吧,能看见海。"

这是2025年深圳海葬最常见的开场。对很多像林阿姨这样的家属来说,"海葬要花多少钱"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答案比想象中简单:深圳公益海葬的基本服务,依然全免费。
林阿姨的丈夫是老深圳渔民,一辈子泡在海里,临终前说"别买墓地,把我扔回海里"。她本来以为要花几千块钱,结果打电话咨询殡葬管理所时,工作人员一句话就打消了她的顾虑:"从骨灰盒到船票,都不用你花一分钱。"
到底哪些服务在"免费清单"里?林阿姨的经历能说清楚:首先是可降解骨灰盒——不是传统的陶瓷盒,而是用玉米淀粉做的,摸起来像硬纸板,工作人员说"扔海里3个月就化了,不会污染海水";然后是全程交通——从殡仪馆到码头的大巴车,她只要在前一天通知的集合点等,就能免费坐;还有仪式配套——船上备了白色的挽联、新鲜的野菊花,甚至有个小音箱放着丈夫爱听的《渔光曲》,都是免费的。

"我就自己买了包他常抽的烟,15块钱,拧碎了和骨灰一起撒下去。"林阿姨说,当天的仪式没有哀乐,没有鞭炮,只有海浪拍船舷的声音。当工作人员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倒进海里时,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渔夫帽——那是丈夫去年在海鲜市场买的,帽檐上还沾着鱼腥味,"他以前说海里的鱼都是老伙计,现在应该和老伙计们聚上了。"
"免费"不代表"什么都不用花"。如果是外地家属来深圳,住宿费、火车票得自己掏;要是想加个"个性化环节"——比如让工作人员帮忙拍段纪念视频,或者买束更贵的鲜花,这些是要自费的,但不会强制。"我本来想请人读悼词,工作人员说'您自己读更亲',结果我读的时候,旁边的大姐也跟着哭了。"林阿姨说,最后她没花这个钱,反而觉得比花钱更有意义。
深圳为什么坚持免费海葬?殡葬管理所的王姐说:"深圳就这么点土地,传统墓地一平米要几万块,还占地方。海葬不一样,把人还给自然,既省钱又环保——你看深圳湾的红树林,每年有几万只鸟过来,海里的鱼群,都是亲人的另一种样子。"

要预约也不难。林阿姨是提前10天打的电话,号码是0755-83111111,工作人员让她准备好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和身份证,然后告诉她集合时间。"我以为要排队,结果一周就排上了,挺快的。"
采访时,旁边的张大叔插了句话:"我去年把母亲的骨灰撒了,现在每次来深圳湾钓鱼,都觉得她在旁边看着我。"他手里拿着根鱼竿,鱼钩上挂着块面包,"昨天钓了条小鲈鱼,我又放回去了——说不定是母亲变的,给我送鱼来。"
其实对家属来说,"费用"从来不是最在意的。林阿姨说,她最开心的是"不用再跑殡仪馆续费"——以前每年要给骨灰寄存交300块,现在撒到海里,"再也不用记着日期去交钱了"。更重要的是,丈夫的"家"变成了整个深圳湾——她每天早上去深圳湾散步,看见海浪拍沙滩,就觉得是丈夫在跟她打招呼。
傍晚的深圳湾,夕阳把海水染成橘红色。林阿姨坐在长椅上,摸出手机翻照片——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