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海浪拍着红树林的枝桠,风里飘着咸咸的水汽。对于很多深圳人来说,海是童年的沙滩、加班后晚归的灯火,是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底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亲人的最后一程,融入这片熟悉的蓝——不是“送走”,而是“留在身边”。
常有人问:这样一场与海相伴的告别,要花多少钱?其实在深圳,海葬的核心逻辑很简单:把“必须的仪式”变成免费的公共服务,把“个性化的怀念”留给自主选择。
先说说基础服务的“零费用”。深圳对海葬有明确的政府补贴政策:无论是深圳户籍居民,还是在深圳去世的非户籍人员,只要申请海葬,以下费用全免——包括骨灰撒海的海域使用、家属往返指定海域的乘船服务、可降解骨灰盒(避免污染海洋)、专业司仪的仪式引导,甚至还有纪念证书的制作。这些原本需要3000-5000元的“刚性成本”,现在完全由政府埋单。换句话说,如果你只需要一场“有仪式感的基本告别”,不用花一分钱。

再说说可选服务的“轻成本”。如果家属想给告别加一点“私人记忆”,比如定制一束亲人最爱的鲜花、播放一段纪念视频,或者在仪式上放一首他生前常听的歌,这些费用大概在200-500元之间。比如我见过一位阿姨,给去世的先生准备了一束金黄的向日葵——那是他们当年在深圳湾约会时,先生第一次送她的花,花束加包装费是280元;还有个年轻人,为喜欢摄影的姐姐做了一段10分钟的纪念视频,里面是姐姐拍的深圳四季:春天的簕杜鹃、夏天的海浪、秋天的梧桐山枫叶、冬天的深圳湾候鸟,制作费是350元。这些不是“必选项”,但能让告别更贴近亲人的生活痕迹。

我曾跟着深圳殡葬服务中心的船,亲历过一次海葬。那是个春末的上午,船从蛇口码头出发,往大鹏湾的生态海域开。船上有12个家庭,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降解盒。工作人员先给大家递上热姜茶(怕海风凉),然后播放了一段“记忆短片”——是每个家庭提供的照片:有抱着孙子在海边追浪的爷爷,有穿汉服在深圳湾拍写真的姑娘,有戴着工牌在科技园加班的程序员。短片结束后,司仪轻声说:“我们要把最爱的人,交给深圳的海。”
每个家庭依次走到船尾。工作人员帮忙打开盒盖,家属捧着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海风把花瓣吹得漫天都是,有人轻声说“妈,以后我来海边,就能听见你喊我名字了”,有人拿出手机录海浪的声音,说要存给远在老家的奶奶。工作人员递来一本《海葬纪念证书》,封面印着深圳湾的日出,里面写着:“您的亲人,与深圳的海,永远相伴。”
其实很多人担心海葬“不庄重”,但那天我看见,所有家属的眼神里都没有“委屈”,反而有一丝释然——当骨灰顺着海浪沉下去,当花瓣飘在水面像星星,当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掠过指尖,你会忽然明白:最珍贵的怀念,从来不是昂贵的墓碑,而是与这座城市的“共生”——他曾在深圳的海里游过泳,曾在深圳的海边吃过烧烤,曾在深圳的海风里接听过客户的电话,他变成了海的一部分,依然陪着你,看深圳的日出日落。

关于申请流程,也没有想象中复杂:只要联系深圳市殡葬管理所(电话0755-83111111),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和骨灰存放证明,就能预约。如果家属行动不便,机构还能上门接送到码头。
最后想说,海葬的费用从来不是“数字的累加”,而是“带着温度的告别”的成本。在深圳,海葬不是“便宜的选择”,而是“更贴合城市性格的选择”——这座靠海起家的城市,把“海的包容”放进了告别里:不追求昂贵的排场,只在意“让亲人留在熟悉的地方”;不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