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大鹏湾裹着淡青色薄雾,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像极了老人从前拍你手背的温度。很多深圳人不知道,这片藏着珊瑚礁与白海豚的海域,也是生命最温柔的"归处"——如果你想让亲人以海为家,不妨跟着这篇流程,一步步完成这场"海上的告别"。

先别急着找材料,第一步最好先"打个电话问清楚"。大鹏新区负责海葬的是民政事务中心,电话是0755-84302390,接线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你最近的海葬场次(一般春秋季每月1-2场,夏季太热会少些)、需要准备的材料,还有最关键的——深圳海葬不限制户籍,不管亲人是深圳本地还是外地的,都能申请。如果想当面问,也可以去葵涌街道金岭路1号的民政中心大厅,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5点,窗口有专门的"殡葬服务"岗,工作人员会把流程表递到你手里。

接下来是"凑材料",别嫌麻烦,每一样都要"留好原件或盖章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至少1位直系亲属,比如配偶、子女)、逝者的死亡证明(医院或派出所开的,要盖红章)、火化证明(殡仪馆给的那张A4纸,写着"火化证明"四个字)、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或者派出所开的亲属关系函都行)。把这些装在透明文件袋里,标注好"海葬申请材料",避免翻找时手忙脚乱。

深圳大鹏新区海葬申请流程-1

材料齐了,就可以"交申请"。有两种方式:要么带着材料去民政中心现场递,要么登录"深圳政务网",在"殡葬服务"专栏里找"海葬申请"入口,上传扫描件(注意照片要清晰,别糊了)。现场交的话,窗口会给你一张"受理回执",上面写着申请编号和联系人;线上交的话,大概1-2个工作日会收到短信通知"材料已通过"。

等通知的日子里,不用太着急——大鹏的海葬场次是"定期排期",一般每月1-2场,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打电话确认"有没有时间参加",还会提醒你:"当天要早点到集合点,大鹏码头早上风大,带件薄外套"。集合点通常是大鹏街道的"大鹏中心码头",导航直接搜就能到,门口有民政的工作人员举着"海葬集合点"的牌子,跟着走就行。

最关键的"仪式当天",其实没有想象中沉重。早上8点半集合后,工作人员会发两样东西:一束白菊(或者老人生前喜欢的康乃馨)、一个米白色的"可降解骨灰袋"(摸起来像纸,但泡在水里会慢慢融化)。上船后,船长会讲注意事项:"别站在船舷边,扶好扶手";志愿者会给每个人倒一杯温水:"先喝口热的,海边凉"。

船开到指定海域(一般是大鹏湾深处,离岸边3公里左右),会停15分钟——这时候,广播里会放一段轻音乐(如果家属提前说过"老人喜欢《茉莉花》",工作人员会换成那首),然后主持人说:"请家属捧着骨灰袋,慢慢走到船尾"。你可以把骨灰袋轻轻放进海里,再撒一把花瓣,看着袋子随着海浪沉下去,花瓣浮在水面,像给亲人铺了条"花路"。有的家属会轻声说:"爸,这里的海比山上凉快,你慢慢逛",有的会放一只纸船,里面装着老人爱吃的花生糖——这些小细节,工作人员都不会拦着,他们说:"只要不污染海洋,怎么舒服怎么来"。

仪式结束后,船会原路返回码头,工作人员会给每个人发一张"海葬纪念证书",上面写着"XXX先生/女士,于XXXX年X月X日,回归大海"。有的家属会把证书夹在相册里,有的会贴在冰箱上——就像老人从没离开过。

其实整个流程下来,没有想象中复杂,反而处处是"有人替你着想"的细节:比如窗口工作人员会把材料清单写在便签上,比如船上海风大时志愿者会递过来防风外套,比如仪式上没有强行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