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海从来不是遥远的背景音。清晨盐田港的渔船汽笛里有海的呼吸,傍晚深圳湾的白鹭掠过水面时带起海的凉意,而对一些人来说,大海还是生命最后的归处——一场安静的海葬,让逝者与深圳的浪涛、海风、潮汐,成为永远的共生。

想为亲人办理海葬,先别急着找攻略,其实最靠谱的第一步,是找对“能说清楚事儿”的地方。深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是全市海葬的统筹枢纽,地址在福田区新洲南路4009号,门口那排凤凰木夏天开得热烈,像替逝者接住了深圳的阳光。要是觉得市区太远,各区也有代办点:罗湖区的殡仪服务中心在太白路2001号,南山区的在南头街198号,打12345转“殡葬服务”,就能问到具体电话和营业时间——工作人员都很有耐心,会慢慢跟你讲清楚每一步。

我曾陪朋友去过一次新洲南路的办理点。那天她抱着逝者的骨灰盒,盒身是淡绿色的纸浆材质(后来才知道,海葬必须用可降解骨灰盒,陶瓷或金属的不行)。接待的大姐没有立刻要材料,而是先倒了杯温水,说:“先喝口茶,慢慢说——你想选集体海葬还是个性化的?”集体海葬每月一次,一般在月初,船上会有简单的仪式,亲属可以一起撒花瓣;个性化的能选具体日期,船会开到逝者生前喜欢的海域,比如他常去的西涌或东冲。朋友选了集体的,因为逝者生前爱热闹,说过“要跟一群人一起看海才有意思”。

材料准备其实不复杂:逝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医院或派出所开的死亡证明、办理人的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结婚证就行),要是代办,再加个代办人的身份证。填完申请表,工作人员会给一张回执,说“等船期确定了,我们会提前一周打电话通知”。朋友攥着回执出门时,风掀起她的衣角,她忽然说:“刚才大姐问我逝者喜欢什么,我想起他以前总带孩子去深圳湾喂海鸥,下次撒骨灰的时候,要带一把他爱吃的花生,撒进海里——就当喂他的‘老朋友们’。”

深圳市海葬的办理地方-1

等通知的日子里,不妨先想想这些细节:逝者生前爱喝的茶、常戴的草帽、没看完的书,都可以带一点去仪式——但别带金属或塑料,大海不收这些“不属于自然的东西”。还有,参加仪式的亲属要穿舒服的鞋子,船上风大,最好带件薄外套;要是有小孩或老人,提前跟工作人员说,他们会安排靠前的位置,方便照顾。

深圳市海葬的办理地方-2

深圳的海葬仪式从来不是“走流程”。上个月我去采访,遇到一艘刚回港的船:甲板上还留着没扫干净的玫瑰花瓣,家属们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伶仃洋,没有人哭,只是轻轻说:“他以前总说,等退休了要去西沙群岛钓鱼,现在好了,他想去哪就去哪。”船长老王告诉我,每次开船前,他都会跟船员说:“慢点儿,稳点儿——这是送客人去见大海,不是赶时间。”

其实海葬最动人的,是它和深圳的“契合度”。这座城市一半是楼,一半是海,很多人的青春都泡在海水里:第一次约会在大梅沙踩沙,第一次加班到凌晨在深圳湾看日出,第一次当爸爸在盐田港拍全家福。海葬不是“消失”,是把生命放回最熟悉的场景里——就像逝者从未离开,只是变成了深圳湾的浪、盐田港的风、大鹏半岛的星,在每个有海的清晨或傍晚,悄悄回来看看。

昨天路过新洲南路,又看见那排凤凰木。花落了一地,像撒在地上的花瓣,风里飘来远处海鲜市场的咸味儿——那是深圳的味道,也是生命最后的味道。如果你也在找海葬的办理地方,别急,先给民政局打个电话,或者去各区的服务中心坐一坐,那里没有冰冷的“指南”,只有关于海、关于生命的,最温暖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