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裹着薄雾,我攥着奶奶生前缝的茉莉香包站在游艇会门口——风里的咸湿味混着凤凰木花香,像极了她阳台的茉莉。三周前在"深圳民政"公众号预约时,工作人员特意提醒选深圳湾,因为奶奶生前常来散步,"熟悉的海域会让告别更安心"。填资料要选海域(深圳主要是深圳湾和大亚湾)、提交亲属关系证明,提前2-3周预约才抢得到名额。
集合点是深圳湾游艇会,得提前半小时到。签到时领了号码牌,工作人员递来一份流程单,轻声说"有需要随时找我"。现场有素色百合布置的简单灵堂,主持人读祭文时,妈妈哽咽着说"妈,您总说想住海边",旁边的工作人员默默递上纸巾,没有催促。

登船前,我把带的茉莉拆了所有包装——工作人员反复强调不能有塑料,连花茎的包纸都要剥干净。船是民政专用的白色游艇,扶着爷爷登船时,工作人员搬来小凳子让他坐,还贴心用毛毯裹住老人膝盖。船开20分钟到海葬区,广播里讲解投放细节:骨灰盒要放进玉米淀粉做的降解桶,轻轻放入海水中,降解桶会快速融化,不会污染海洋。
投放时,我捧着奶奶的骨灰盒放进桶里,爸爸撒了把晒干的茉莉——那是奶奶生前晒的,花瓣落在桶沿跟着海风飘。工作人员扶着我的手慢慢放桶入海,桶接触水面时溅起小水花,然后缓缓下沉,花瓣像白色蝴蝶跟着海浪漂向远方。我想起奶奶蹲在深圳湾沙滩捡贝壳的背影,她回头喊我"快过来"的声音,忽然就湿了眼。

回来路上,工作人员发了"海葬纪念证书",上面写着"大海是永恒的故乡"。现在每次去深圳湾,我都会带把茉莉撒在海边——风一吹,花瓣飘向远方,像奶奶在回应。其实海葬没有想象中冰冷:提前预约选熟悉海域、拆尽塑料包装、穿素色衣服、扶好老人小孩、投放时慢慢来...这些细节里藏着对亲人的尊重,也藏着大海的温柔。
如果说死亡是一场分离,海葬更像一场"回家"——回到奶奶最爱的地方,让她在海浪里继续看日出,闻茉莉香。而那些注意事项,不过是让这场回家的路,走得更温暖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