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白鹭掠过红树林时,风里飘着咸咸的海味。有位阿姨站在栏杆边,手里攥着一束白菊,轻声问:“我家老陈想葬在海里,深圳的海葬地点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牵挂。作为全国最早推广海葬的城市之一,深圳给生命的最后一程,选了个“温柔的落脚点”——大鹏湾海域。
从深圳大鹏新区的南澳码头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约15海里,这片被蓝色包裹的10平方公里海域,是深圳民政部门划定的“唯一官方海葬区域”。为什么是这里?去过的人会懂:大鹏湾远离深圳的主航道,没有大型船只的轰鸣;海水深度超过20米,水流平稳得像不会醒的梦;海底铺着细腻的沙,没有尖锐的礁石——连大海都在替人守着“不被打扰”的承诺。
我曾跟着一艘海葬船去过那里。船驶出南澳码头时,阳光把海面烫成碎金,家属们抱着骨灰盒,有的沉默,有的轻轻摸盒子上的照片。航行到一半,船长会放慢速度,指着前方说:“到了。”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海水突然变深,蓝得像被揉碎的夜空,连浪花都变得更轻,像是怕惊碎什么。

船停稳后,家属们依次走到船尾。工作人员会递上花瓣和骨灰撒放器——不是生硬的漏斗,是做成莲花形状的瓷碗,刚好能接住骨灰。有人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慢慢倒进海里,看着它们顺着水流沉下去;有人一边撒一边说:“爸,你以前总说想看看真正的大海,现在终于可以住在这里了;”还有个年轻姑娘,把爸爸的骨灰分成了两份,一份撒进海里,一份装在小玻璃瓶里带回去——“这样他一半在海里自由,一半在我身边陪我。”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深圳选大鹏湾做海葬地点,藏着很多“小心思”:这里的海域属于“二类海洋功能区”,生态环境好,不会因为海葬影响海洋生态;水流方向稳定,骨灰会慢慢沉到海底,不会被冲回岸边;离深圳的主要渔场远,避免对渔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城市用最务实的方式,把对生命的尊重揉进了每一个细节里。
想找到这个地点,其实不用自己找。家属要先到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申请,带上逝者的身份证、死亡证明、家属的身份证明,填好《海葬申请表》。确认通过后,民政部门会推荐合作的殡葬服务机构,安排具体的海葬日期。通常每周有1-2次固定航班,从南澳码头出发,全程约2小时——足够家属在船上读一封未寄的信,唱一首逝者喜欢的歌,或者只是静静看着海面,把思念揉进风里。
有次跟殡葬服务的师傅聊天,他说:“深圳的海葬越来越火,去年有300多户家庭选了大鹏湾。很多都是年轻人,说‘不想让爸妈挤在墓地里’,或者‘爸妈生前爱旅游,海葬能让他们走得更远’。”其实想想,深圳本来就是个“流动”的城市——很多人从老家来,在深圳拼出一片天,最后选择把根扎进海里。不是消失,是变成潮汐,变成浪花,变成每一次吹过深圳湾的风,继续陪着孩子上学,陪着爱人上班,陪着孙子在沙滩上堆城堡。
上个月去南澳码头,刚好碰到一户人家做海葬。老太太82岁,生前是深圳的小学老师,遗嘱里写着“把我葬在大鹏湾,我要看着我的学生们长大”。她的儿子捧着骨灰盒,对着海面说:“妈,你看,这里的海比你以前带我们去的小梅沙更蓝。你要是想我们了,就变成浪花拍一拍岸边的石头,我们就知道是你来了。”话音刚落,一阵风掀起了他手里的遗嘱,纸页飘向海面,刚好落在浪花里——像老太太伸手接住了。
深圳的海葬地点,从来不是一个“坐标”。它是城市给生命的“礼物”:用最深的蓝,装下最沉的思念;用最静的海,接住最暖的牵挂。有人说,海葬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