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掠过红树林的枝桠,几艘白色游艇缓缓驶向深海——这是一场没有骨灰盒、没有墓碑的葬礼。当工作人员将装着骨灰的可降解容器轻轻放入海中,家属们撒出手中的菊花瓣,浅粉色的花瓣在蓝海上漂成一片温柔的云,63岁的李淑兰望着海面,摸了摸胸前的珍珠项链——那是丈夫生前送她的生日礼物,此刻她的嘴角浮起一丝笑意:“老周生前最爱来深圳湾钓乌头鱼,现在他终于能天天守着这片海了。
李淑兰的丈夫周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去年年底因肺癌去世。“一开始我也犹豫过,毕竟传统观念里‘入土为安’,但老周生前总说,‘等我走了,别买墓地,把我撒去海里,省得占地方’。”李淑兰说,真正让她放下顾虑的,是深圳的海葬费用补贴政策。“我去殡仪馆咨询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深户逝者选择海葬能拿10000块补贴,手续也不复杂,只要带齐火化证明、海葬协议和身份证就行。”李淑兰按照丈夫的遗愿办理了海葬,补贴也在提交申请后的15个工作日内打到了她的银行卡里。“这笔钱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更让我觉得,政府是支持我们这样的选择的。”

在深圳,像李淑兰这样选择海葬的家属越来越多。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没有厚重的“土葬传统”,反而因“敢闯敢试”的城市基因,成为绿色殡葬的先行区。据深圳市民政局数据,2023年全市共有1200余例遗体选择海葬,较2018年增长了近3倍——这背后,除了市民殡葬观念的转变,更离不开海葬费用补贴政策的“推波助澜”。

深圳的海葬费用补贴到底“补什么”“怎么补”?据深圳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介绍,目前政策覆盖两类人群:具有深圳市户籍的逝者,家属选择海葬可申请每例10000元补贴;在深圳行政区域内死亡并在深圳殡仪馆火化的非深户逝者,家属选择海葬可申请每例5000元补贴。“补贴的初衷,就是降低家属选择海葬的经济门槛,让绿色殡葬从‘理念’变成‘可触摸的选择’。”工作人员解释。
申请流程也尽可能便民。家属只需准备逝者火化证明、海葬服务协议、家属身份证、收款银行账户4类材料,既可以通过“深圳政务服务网”线上提交,也可以到深圳市殡仪馆、宝安区殡仪馆的海葬窗口现场办理。“我是线上申请的,上传资料后不到一周就审核通过了,钱直接到卡,特别方便。”去年办理海葬的陈先生说。
除了费用补贴,深圳还在海葬服务的“温度”上下功夫。殡仪馆提供免费告别仪式厅,厅内有鲜花和舒缓音乐;海葬游艇配备专业礼仪人员,引导“撒花瓣”“系黄丝带”等仪式;还推出“海葬纪念证书”,印着海浪图案和“生命归于自然,思念长伴山海”的字样,成为家属的情感载体。“以前觉得海葬冷冰冰,没想到有这么多细节。”选择海葬的张女士说,父亲是非深户,当她把黄丝带系在游艇栏杆上,望着丝带飘向海面,突然觉得父亲变成了海风,永远陪着自己。

海葬的意义远不止“省钱”。传统公墓单穴墓至少占1平方米土地,海葬则“不占一寸土地”。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深圳来说,这不仅是殡葬方式的转变,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正如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所说:“海葬不是放弃,而是更好的延续——当生命融入海洋,既节约了土地,又让逝者与最爱的城市永远在一起。”
清晨的深圳湾,游艇又一次出发。甲板上,一位年轻人抱着母亲的骨灰盒轻声说:“妈,您生前总说想看深圳的海,现在我带您来了。”海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朝阳升起——那是生命的另一种模样,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告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