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深圳湾码头,风里还裹着些咸湿的凉意,林阿姨攥着装着丈夫骨灰的白瓷罐站在栏杆边——罐身刻的浅蓝君子兰是她前一天特意选的,像极了老周生前在阳台养的那盆,叶片上还留着去年冬天他用旧毛巾擦过的痕迹。
"阿姨,先喝杯姜茶吧,海上风凉。"穿藏青制服的小吴递来纸杯,指尖裹着热乎气,"咱们的船是'海思号',停在第三泊位,我帮您拎着包。"林阿姨抬头,看见小吴胸前别着枚小小的海豚胸针,亮闪闪的,像老周当年在小梅沙捡的贝壳。

登船前的讲解室里没有冰冷的PPT,墙上挂着几张手绘的海域图,穿浅蓝衬衫的陈姐坐在家属中间,语气像聊家常:"咱们等下要去的大铲湾海域,是深圳专门划的生态海葬区,每年春天有白海豚经过,上次有家属撒完骨灰,回头就看见两只海豚跃出水面——说不定是老人们在跟咱们打招呼呢。"坐在角落的小朋友突然拽了拽妈妈的衣角:"那姥姥会变成白海豚吗?"陈姐蹲下来,眼睛弯成月牙:"是啊,姥姥会跟着白海豚游去看更远的风景,比如你上次说想去的迪士尼,她说不定先去帮你探路啦。"小朋友破涕为笑,手里的小风车转起来,吹得陈姐的衬衫角晃了晃。
船笛响的时候,太阳刚爬上对岸的写字楼顶,把海面染成碎金。林阿姨跟着人群走上甲板,小吴轻轻扶着她的胳膊:"阿姨,您要是站累了,那边有软沙发,我帮您留了位置。"甲板上已经摆好了几盆白色的菊花,每盆花都系着浅蓝的丝带,是老周生前最爱的颜色。集体默哀时,陈姐悄悄放下了船舷的窗帘,避免阳光直射林阿姨的眼睛——她昨天跟工作人员提过,老周走后,她总怕强光。
撒骨灰的环节没有催促。林阿姨抱着罐子站在船尾,海风掀起她的银发,小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扶着她的手腕。"老周,你生前总说想去钓一次 deep sea(深海)鱼,今天我带你来啦。"林阿姨掀开罐盖,指尖沾了一点骨灰,顺着风撒进海里——骨灰落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细盐,很快融入波浪里。"慢点儿,叔肯定想多看看。"小吴轻声说,手里拿着个透明的小瓶子,"阿姨,这是刚才装的海水,您留着,想叔的时候就看看,海水的温度,跟叔的手差不多。"林阿姨接过瓶子,指尖碰到小吴的手,暖的,像老周生前递过来的茶杯。
船往回开的时候,小朋友举着刚画的画跑过来,画里是蓝色的大海和一条带翅膀的鱼:"阿姨,这是姥姥变的鱼,我画给你看。"林阿姨蹲下来,摸了摸小朋友的头:"画得真好看,姥姥肯定喜欢。"陈姐走过来,递上一张纪念卡片,上面印着当天的海浪照片——是工作人员用拍立得拍的,边缘还带着点海水的痕迹,背面写着一行小字:"大海记得每一朵浪花的模样。"
下船时,天已经大亮了。小吴帮林阿姨拎着包,往停车场走:"阿姨,下次清明要是想过来,提前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帮您留位置。去年有家属过来,我们一起放了孔明灯,风把灯吹得很高,像星星落进海里。"林阿姨望着远处的海平面,风掀起她的衣角,她掏出手机发了条朋友圈:"老周,今天的海很蓝,像你当年在三亚拍的照片。"附件是那张纪念卡片的照片,下面很快有朋友评论:"看着就暖。"
其实暖的不只是海风。林阿姨想起前一周跟工作人员通电话时,对方特意问:"叔生前有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帮着布置。"她提了老周的君子兰,没想到真的印在了骨灰罐上;她怕登船时腿软,工作人员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