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畔,海风裹着木棉花的甜香掠过礁石,退潮后的滩涂留着几行深浅不一的脚印——这片陪伴了无数深圳人成长的海域,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逝者的“归处”。2024年,深圳市再次调整海葬补贴标准,用更实在的福利和更有温度的服务,让“生命融入海洋”的选择,变得更安心。
“父亲生前最爱扛着鱼竿去深圳湾钓鱼,现在让他回到海里,就像回到了老地方。”住在南山区的张阿姨最近刚为父亲办完海葬手续,说起父亲的选择,她眼里泛着柔光。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张阿姨的父亲临终前反复念叨“不要占土地”,而最新的海葬补贴政策,正好帮她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最新补贴标准:钱“省”了,仪式“暖”了

根据2024年深圳市民政局发布的《关于优化生态安葬补贴的通知》,深圳海葬补贴分为两部分:一是现金补贴,深圳户籍居民选择遗体海葬的,近亲属可领10000元/例;选择骨灰海葬的,补贴8000元/例。二是免费服务包,包括海葬仪式所需的船只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告别仪式场地、鲜花花瓣、音乐播放等,全部由政府买单——相当于家属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给逝者一场庄重的“海上告别”。

“以前有些家属担心海葬‘简单’,其实现在的仪式很有温度。”深圳殡葬服务中心的王姐负责海葬统筹,她记得上个月的一场海葬:逝者是位喜欢粤剧的老阿婆,家属特意要求播放《帝女花》,船只驶到深圳湾外海时,音乐响起,家属们捧着阿婆的骨灰,一边撒一边念“阿妈,我们陪你听戏了”,海面上的花瓣随着海浪飘远,连船上的工作人员都红了眼眶。
#谁能申请?流程复杂吗?

不是只有深圳户籍才能申请!补贴覆盖两类人群:一是逝者本身是深圳户籍;二是逝者非深户,但配偶、父母或子女是深圳户籍且在深缴纳社保满1年。申请材料也很“接地气”:逝者的身份证、户口本、死亡证明,海葬服务机构开的《海葬证明》,申请人的身份证和亲属关系证明(比如结婚证、户口本)。
办理方式有两种:线下可以去逝者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民政科提交材料,线上通过“i深圳”APP搜索“生态安葬补贴”就能上传——张阿姨就是线上办的,“晚上在家填了资料,隔了一周补贴就到账了,比想象中简单得多。”
#海葬不是“告别”,是“另一种陪伴”
在深圳,选择海葬的人越来越多。2023年有327户家庭选择海葬,比2022年增长了21%。这些家庭里,有的是像张阿姨父亲那样的“老深圳”,有的是来深打拼的年轻人——他们选择海葬,不是因为“省钱”,而是因为“懂了”:深圳的海,藏着太多记忆。
“我老公是程序员,生前总说‘等退休了要去大鹏湾看日出’。”去年选择海葬的李女士说,“现在我每次去大鹏,看到海浪就想起他加班到凌晨时,给我发的消息‘老婆,今天的月亮像不像我们第一次约会的蛋糕’——他没有离开,只是变成了风,变成了浪,陪着我看每一场日出。”
负责海葬的工作人员说,最让他们触动的是一位90后姑娘:她母亲是护士,疫情期间殉职,选择海葬时,姑娘抱着母亲的骨灰盒说“妈妈,你以前总说要去看海,现在我陪你去——以后我加班晚了,抬头看到月亮,就知道你在海里看着我”。
#最后想说:这不是“终点”,是“回家”
深圳是座依海而生的城市。从蛇口码头的渔船到深圳湾的摩天大楼,从红树林的候鸟到大鹏湾的浪花,海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步成长。选择海葬的人,其实是把自己“还给”了这座城市——他们的生命,会跟着海浪,掠过深圳湾的红树林,拍过大鹏的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