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飘着薄雾,海浪拍着防波堤的声音,像极了外婆以前拍我后背的节奏。上个月,张阿姨把外婆的骨灰撒进了这片海——不是结束,是让疼了她一辈子的人,回到了最爱的“老家”。

外婆是1980年跟着外公来深圳的,那时候深圳还是小渔村,她在蛇口码头卖过鱼,在深圳湾捡过花甲,连给张阿姨织的毛衣都带着海的咸味儿。去年外婆走时,张阿姨翻出旧照片:外婆坐在深圳湾礁石上笑,背后是刚建的地王大厦。“妈,咱们把外婆送回海里吧?”妈妈摸着照片点头:“她住院时还说,别把她关在盒子里,要去看深圳的海。”

其实在深圳办海葬,第一步从不是跑部门——先和家人坐下来聊聊,把心思捋顺比什么都重要。有人怕“没坟头祭拜”,有人怕“海葬不尊重”,但张阿姨说:“外婆最讨厌麻烦,她肯定愿意天天看海。”等全家达成共识,预约就简单了:深圳市民政局官网或“粤省事”小程序都能约,不用排队跑现场。选日子时可以挑逝者生日或纪念日,比随便选周末更有温度。

准备材料也不复杂:家属身份证、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还有一份《海葬申请书》——网上能下载,不用写官话,直白说“想让妈妈回深圳的海”就行。要是逝者是外地户口?不用额外开证明,深圳的海葬对所有想“回家”的人都开放。

深圳市海葬手续-1

到了预约日,全家去蛇口邮轮中心集合。工作人员举着牌子迎过来,帮忙提骨灰盒时说:“先歇会儿,给您倒杯温水。”船上布置得很温馨:新鲜菊花、手写的“一路平安”卡片,还有免费的降解袋——不用买塑料盒,海水会慢慢把袋子化掉,不留痕迹。

深圳市海葬手续-2

船开半小时到指定海域,工作人员引导默哀,然后依次撒骨灰。张阿姨摸着降解袋上的菊花,想起外婆织的毛衣。她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海浪卷着光点走,像外婆掉的毛线头。风里没有悲伤,反而像外婆轻轻说:“我走啦,别念。”

船上还有很多贴心细节:带小孩有儿童区,老人有靠窗座位,撒完能领一张印着深圳湾晚霞的纪念证书——背面写着“您的亲人,已回到海的怀抱”。上周遇到82岁的王奶奶,她送爷爷回海:“我们结婚50年,他当年在蛇口搬砖,现在我让他回去占位置,等我走了找他。”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海浪拍着船舷,像爷爷在回应“好嘞”。

很多人问,海葬是不是“没有归处”?其实不是。深圳的海藏着太多人的青春:以后路过深圳湾,风掠发梢是外婆在摸头;涨潮时海浪拍岸是爷爷在喊“回家吃饭”;海边的晚霞红得像外婆的毛衣,那是他们留在深圳的痕迹。

工作人员说过:“我们不是送逝者‘走’,是帮他们‘回家’。”深圳的海葬手续,没有复杂的流程,没有冰冷的证明,只有把亲人还给海的温柔——打开手机约个日子,带齐简单的材料,剩下的,深圳的海会帮你完成:帮你把牵挂变成永远的海风。

以后若有人问“深圳海葬怎么办理”,你可以告诉他:不用怕麻烦,不用怕复杂,只要心里想着“让亲人回家”,深圳的海就会张开怀抱——等风来,等浪起,等亲人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