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飘着咸咸的风,远处货轮拖着淡蓝的航迹缓缓移动。岸边的长椅上,张阿姨摩挲着手里的骨灰盒——那是她相伴四十年的老伴。今年清明,她终于下定决定送他去"海上安家",却在翻查海葬信息时停住了:2025年深圳的海葬注意事项更新了?哪些是要提前准备的?哪些细节会影响流程?
其实不止张阿姨,最近不少打算选择海葬的深圳家庭都在问:2025年的海葬和往年有什么不一样?作为全国最早推行生态安葬的城市之一,深圳今年的海葬注意事项更"细"了——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把家属的顾虑、环保的要求,揉进了每一条具体指引里。
预约流程的"减法"。往年要跑线下政务中心提交材料,今年全改成线上办理了。打开"深圳民政"公众号,点击"生态安葬"入口,填写逝者信息、家属联系方式,上传身份证和死亡证明的电子档,就能完成预约。住在南山的李先生上周刚试了一遍:"全程15分钟,不用排队不用盖章,系统还会自动发送确认短信,附上海葬当天的集合地点和时间。"不过要注意,预约至少要提前30天,因为每批海葬的船期是固定的,临时报名可能排不上。
然后是材料准备的"加法"。除了传统的身份证、死亡证明、骨灰盒合格证,今年新增了"亲属关系证明"——如果是子女代办,需要提供户口本或出生证明的复印件;如果是配偶,要带结婚证。工作人员解释:这不是为了"麻烦",是为了避免后续纠纷,"去年有个家庭因为兄弟姐妹意见不一,到了现场才闹起来,耽误了所有人的时间"。骨灰盒的材质也有要求:必须是可降解的纸制或竹制,塑料、金属材质的一律不能带上船——"海葬是让生命回归自然,不能给大海留'包袱'"。

现场流程的"温度"是今年最让人在意的变化。往年的海葬流程比较紧凑:登船、默哀、撒骨灰、返程,前后不到两小时。今年特意加了"家属致辞环节"——每家人有5分钟时间,对着大海说点心里话。负责海葬服务的王姐说:"去年有位老先生,捧着老伴的照片哭着说'我没陪你去看海',旁边的家属都跟着掉眼泪。今年给大家留了这个环节,就是想让遗憾少一点。"还有,撒骨灰的工具从统一的勺子改成了家属可选择的"花瓣勺"——用晒干的菊花瓣做勺柄,撒的时候花瓣会跟着骨灰一起落进海里,既体面又环保。
环保细节藏在每一个小提醒里。比如家属想带花束,必须是可降解的纸花或鲜花,塑料花会被工作人员拦下;"不能扔任何其他东西到海里,哪怕是逝者生前喜欢的小物件,比如钥匙扣、手表,都不行"——王姐见过有人偷偷扔过玉坠,结果被海浪冲回岸边,"大海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纯粹的告别"。还有,登船前会发环保袋,用来装家属带来的纸巾、矿泉水瓶,下船时统一回收,"不给海面留一点垃圾"。

家属的"心理准备"。不少人以为海葬就是"把骨灰撒进海里",其实不是——船会开到深圳湾外海的指定区域,那里水深超过20米,水流稳定,不会把骨灰冲回岸边。工作人员会提前给家属讲解流程:"船停稳后,我们会先播放轻音乐,然后默哀3分钟,再按顺序撒骨灰。如果家属怕晕船,可以提前吃晕船药,船上也有备用的。"还有,撒骨灰时不用急,慢慢撒,"可以对着大海喊逝者的名字,也可以轻轻说句'我走了,你要好好的',我们不会催"。
正午的深圳湾开始热闹起来,游客举着相机拍远处的红树林,孩子们追着海风跑。张阿姨把骨灰盒贴在胸口,望着海平面露出微笑——她已经预约了下个月的海葬,准备了老伴最爱的白菊花,还有一封写了三页的信。"以前总怕海葬不够'正式',现在看了这些注意事项,倒觉得安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