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畔,海风裹着咸湿水汽掠过红树林梢,远处货轮拖着浪痕驶向深海——这片见证城市生长的海域,如今成了许多人“最后一次拥抱深圳”的选择。自2020年推出免费海葬服务以来,已有数千个家庭通过这种方式让亲人与深圳的海“融为一体”,但不少人提起申请仍有一堆问号:不是深户能不能办?要跑几趟?仪式有没有温度?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话,把海葬申请的“关键细节”掰碎了说。
谁能申请?不是深圳户口也有机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只有深户才能海葬吧?”其实政策比想象中包容——两类逝者可以申请:一是户籍在深圳的;二是逝者生前在深圳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不管有没有深圳户口)。至于经办人,得是逝者的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或者持有公证委托书的代理人。换句话说,哪怕逝者是外地户口,但生前在深圳工作交过一年社保,家属也能帮他申请深圳海葬。

申请材料别瞎跑 这几样就够

准备材料最忌“漏一件跑三趟”,提前理清楚能省不少力气:首先是逝者的死亡证明(医院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或公安部门的销户证明);其次是逝者的“深圳关联材料”——深户带户口本,非深户带社保缴纳满一年的证明(支付宝或社保局官网能查);第三是经办人身份证和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或出生证都能算);最后是骨灰存放证明(如果骨灰存在殡仪馆,直接开一张就行)。贴心提醒:把材料拍成电子版存手机,线上申请时直接上传,不用抱着纸袋子跑政务大厅。
流程怎么走?从申请到海葬只要3步
不少人怕流程复杂,其实现在已经简化到“线上提交+线下确认”:第一步,申请——在“深圳民政”公众号点“殡葬服务”,选“海葬申请”,按提示填信息传材料;或者直接去各区殡葬服务中心(比如罗湖区的仙湖殡葬服务中心、南山区的西丽殡葬服务中心)现场办。第二步,审核——一般3个工作日内会收到短信通知,通过就能选日期。第三步,参与仪式——每月有1-2次固定海葬日,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通知集合地点(通常是蛇口码头或盐田港),当天坐大巴去码头,登船后有简单而庄重的仪式:司仪念追思词,家属依次把骨灰倒入可降解袋,伴着鲜花撒向大海,最后每个人能拿到一张“海葬纪念证书”和“坐标卡”,上面写着撒放的经纬度——想亲人时,打开手机地图输入坐标,就能“找到”他的位置。

费用全免?真的不用花一分钱
最让人安心的是,深圳海葬是“零费用”:船票、鲜花、骨灰袋、纪念证书全免,连家属从集合点到码头的大巴费都包了。如果想加个性化服务(比如给亲人买束他生前喜欢的百合,或在仪式上读一封信),可以和工作人员说,但不是强制的——毕竟海葬的核心是“回归自然”,简单反而更有温度。
最后想说,海葬从不是“潦草收尾”,而是深圳给逝者的“温柔告别”。那些担心“没有墓碑怎么缅怀”的人,海”本身就是最辽阔的纪念——风从深圳湾吹过来时,浪花里藏着亲人的温度;涨潮时拍击岸堤的声音,或许就是他在说“我很好”。如果还有疑问,打12345民政专线问,或者直接去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都会慢慢解答——毕竟,好好告别,是我们能给亲人最后的温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