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湾畔,海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掠过红树林,远处的货轮拖着白浪缓缓驶向深海——对于许多深圳家庭来说,这片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海,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水域,而是生命最后归处的温柔接纳。
近年来,选择海葬的家庭越来越多。负责深圳海葬业务的李姐说,光是2024年前五个月,就收到了120多份预约申请,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三成。而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深圳市海葬要预约吗?”答案很明确:要。
深圳的海葬服务是纯公益性质的,每年会根据海域情况、气象条件制定固定批次——比如2024年安排了6批次,每批最多接纳40个家庭。“不是设门槛,而是海葬需要足够的时间承载情感。”李姐解释,每一次海葬都要提前确认天气、检查船只、准备可降解骨灰盒和鲜花,只有预约才能保证流程顺畅,给家属足够的情感支持。

预约流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要准备三类材料:逝者的死亡证明(医学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亲属关系证明(结婚证、出生证等);若代办还需委托书。线上可通过“深圳民政”公众号,点击“民政服务”—“殡葬服务”—“海葬预约”填写信息上传材料,3个工作日内会收到审核结果短信;线下可去各区殡葬服务中心(如罗湖区深福宝、福田区皇岗殡仪馆),有工作人员现场指导。
预约成功后有几个细节要注意:需按时参加,取消需提前3天通知;当天要带身份证和预约短信核对信息;可带逝者生前喜爱的小物件(如老花镜、旧书),但禁止携带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污染物品。深圳还提供“代撒”服务,家属因特殊原因无法到场时,工作人员会拍摄全程视频发给家属,让远方的亲人也能完成心愿。
上个月参加的一次海葬让我印象深刻。船从盐田港出发到大鹏湾指定海域,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白菊,轻声说:“想和亲人说话,现在可以说了。”张阿姨摸着骨灰盒说:“老陈,你生前总说深圳湾日落好看,今天我带你来看看大鹏湾的海——更宽更蓝。”她把骨灰轻轻倒进海里,白菊跟着浪花漂向远方,风里都是温柔的遗憾与释然。
其实海葬从不是“消失”,而是“换种方式存在”。深圳的海是深圳湾的白鹭、盐田港的灯火、每个清晨的咸湿海风——那些爱的记忆会变成潮汐,变成风,变成窗台上的光斑,悄悄告诉我们“我还在”。而预约流程不过是城市用朴素的方式,给生命最后一段旅程留一份郑重。
就像李姐说的:“海葬不是终点,是我们和亲人一起成为深圳的一部分。”当夕阳染红海平线时,撒进海里的骨灰会和浪花融合,变成这座城市的呼吸——那些关于陪伴的故事,从来没有结束。








